“那些在公募基金做过老鼠仓,拿老百姓钱练过手的基金经理,我们私募基金张开双臂欢迎你,离开公募基金是你最明智的选择。”这条在朋友圈广泛流传的段子,让仍在公募基金任职的基金经理感到无比沮丧。 7月4日,证监会公布海富通旗下有5位基金经理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被立案调查。同一天,有媒体报道华夏基金有基金经理被抓。 “以前老百姓的公敌是开发商,现在人民的公敌变成了基金经理,到处都在说捉老鼠。”一位在基金行业担任了9年基金经理的博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抱怨。“基金行业的‘老鼠仓’只是个别现象,但监管层掀起的‘捕鼠’风暴给外界传达的信息是基金经理皆是‘老鼠’。” 但真实的基金经理并非外界想象的那样。 “外界以为基金经理很光鲜,轻轻松松拿着几百万年薪。但其实60%的基金经理年收入也就是30-60万元。”前述博士基金经理抱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超过一半基金经理人群的年收入就是50-60万元。而所谓的百万年薪收入,只出现在资产规模排名前20名的基金公司。 在记者的调查中,风险收益不对等是基金经理们普遍对这个行业的评价。他们透露,这半年来的捕鼠风暴让整个行业感到“士气低落”,有些人更是萌生了离开的打算。 “高级囚犯” 一群毕业于清华大学等各大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手上掌管着几十亿资金,每天西装革履,与上市公司董秘、高管运筹帷幄探讨公司的未来,这是外界对公募基金经理的认知。 但对身处这个行业的群体而言,他们的感受是基金经理这个职业并非外界想象的那么风光、体面。有些人甚至感觉“基金经理就是高级囚犯”,没有自由和尊严。 “每天摄像头对着你,你干的每一件事情都被拍下来。交易时间手机上缴,固定电话被录音,基金经理就是高级囚犯,哪有人格的尊严?”刘锋(化名)是一位8年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已于2014年年初离开这个行业。 刘锋是一位经济学博士。毕业后先在券商研究所担任分析师,后加入基金公司担任研究员,2006年即开始管理基金。但在这长达9年的工作中,他最深的感受是“基金行业是资产管理行业中最透明、监管最严的行业”。 提起监管这个词,在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做了4年基金经理的罗平(化名)说,基金行业对基金经理的管束已经超越了正常人能想象的范畴。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罗平担任基金经理,直系亲属都不能炒股,兄弟姐妹等买卖股票必须向公司报备。 “因为你做基金经理,家里人不能炒股,你的父母能理解你。但你的姐姐、你的姐夫呢?我有什么权利去要求他们向我供职的公司汇报炒股情况?”罗平有点无奈地表示。 一位在基金行业干了6年的基金经理唐立(化名),亦向记者坦言这个行业没有自由。“交易时间打手机根本找不到你,身边很多朋友都不能理解。”但其实在股市开盘的时间,就算家里发生了天大的事情,都没办法通过手机联系到基金经理。 手机上缴、通话录音、摄像头监控等等,都还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监管手段。真正让基金经理绷紧神经的是对投资行为和投资决策的监控。例如,证监会1月份启动对新股报价的核查。 “新股报价这个事情,就是按照自己对行业和公司的理解报个价格。结果,证监会还派人过来检查,把你单独关在一个会议室,让你解释半天,为什么报这个价格。”唐立说,核查队以3人为一个调查小组,见面就让他签一份“自愿接受手机通话记录调查”的承诺书,这让他“很无语”。 最近半年来的捕鼠风暴,一批批基金经理被要求协助调查,这更是让基金经理们感受到高压的监管政策。 “现在的监管,不仅是老鼠仓,就连股价异动都可能被列入涉嫌内幕信息交易。”罗平说,基金经理的操作都非常谨慎,比较妖的股票都不敢去碰,就怕会惹上内幕交易的嫌疑。 一个细节颇能体现捕鼠风暴对基金行业投资带来的影响。 “我一个初中同学在一家上市公司当董秘,我们经常打电话,但我完全不碰他们公司的股票。不管他们股价涨得多好,都不买,有些东西实在是解释不清楚。”唐立说,在监管如此严厉的情况下,他宁愿选择不碰这些股票。 金融屌丝 收益风险匹配是金融学最古老的一个定律。但基金经理经受着如何严格的管束时,外界的认知是这个群体是领着高薪收入的高帅富人群。但现实的情况是,他们自诩自己就是一群“彻头彻尾的屌丝”。 “基金经理并非都是百万年薪,有60%的基金经理拿到手就是30-60万元的收入。”陈林(化名)自2009年就担任基金经理,最初任职于一家老十家基金公司,后来转到一家小基金公司担任总监。 他发现,小公司的基金经理收入也就是30-60万元。而刚入职的研究员月薪才5000元,经常外出调研,用手机收发邮件,居然连手机都欠费。 记者调查发现,基金经理年收入60万元,这在规模200亿以下、排名在30名开外的基金公司中特别普遍。 “大多数基金经理的税前收入就是60万元,除非是个别基金经理自己和公司谈。”一位就职于基金规模不到200亿,排名在50名左右的基金经理透露,小公司基本就没有年终奖。 “公司所说的年终奖发到账户上,你自己都不会注意到。因为这笔外界传说中丰厚的奖金,也就是几万元。”前述基金经理戏谑地说。 但若是基金经理任职的公司规模是在第60名开外,他们的年收入是低至50万元以下。业内一家资产规模100多亿,尚未实现盈亏平衡的60名后基金公司中,有十几年工作经验的投资总监,年收入就仅仅是60万元。 “每天中午,基金经理跟着我们普通员工一起吃盒饭。而且,吃的是7-11便利店买的盒饭。”一位60后基金公司人士如是说。 外界盛传的百万年薪基金经理,大部分是在资产规模达到500亿以上,规模排名在20名以内的基金公司。 记者走访了前20名基金公司的多位基金经理,发现他们平均年薪是税前100万元以上,但个体差异非常大。 以规模排在前十名的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为例,他们考核基金经理年终奖收入的方式是规模权重占比为40%、业绩权重占60%。 这家公司旗下一位担任了基金经理四年、管理资产规模超过30亿的基金经理,业绩保持在前50%,每年税前收入也就是100多万元。而同一公司管理10亿以下小规模的基金经理,虽然业绩排在行业10%,但税前收入还不到100万元。 业内一家资产规模排在20名、资产规模达到600亿的基金公司,旗下有几位工作十几年、担任副总监职位的基金经理,排名在前20%时的税前收入是300万元。但若业绩一般,税前收入是200万元,税后拿到手是120万左右。 记者接触的一位干了6年投资、同时又担任投资总监岗位的基金经理,过去每年拿到的收入也就是200万元左右。 “不吃不喝干6年,也就是挣了一套房子。”一位圈内基金经理透露,这位投资总监买的一套房子在华侨城,每平方米是7-8万元,一套房子的价格就是1200万元。 风险收益不匹配 一边经受着超乎常人的监控,但辛苦一年到头拿到手的是税后50-60万元的薪酬,当他们将自己与身边其他就职于金融行业的同学相比,感觉到的就是基金经理这份工作的风险收益不对等。 2005年,硕士毕业的陈辉(化名)进入基金行业,最初的月薪也就是7000-8000元。当年,跟陈辉同一个宿舍的哥们去了银行工作,他的月薪不到1万元。一年下来,两人收入差不多。 随后两年是证券市场的大牛市,陈辉的收入快速提升,税前年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超过了银行哥们的收入。但他没想到的是,10年之后,他们的收入又回到同一水平线上。 “毕业10年,他已经干到银行的支行行长,有资源积累有费用预算有权力,年收入也有100多万,跟我差不多。”陈辉感慨,两人在不同行业各自干了10年,干到现在收入已经没有差异。 但两人的工作强度和承受的压力,甚至是生活的幸福指数,都有显著的差别。 在陈辉眼里,银行哥们的工作压力没有基金经理那么大,每天6点下班回家就是休息。而他是每天6点多离开公司,7点看新闻联播了解经济政策,8点开始打开邮箱阅读券商发来的研究报告和上市公司的公告,撰写晨会点评,超过12点才休息。 基金经理这份工作的风险收益比,在与离职转做私募的基金经理对比中,显得更为突出。在他们看来,同样是拿百万年薪,私募挣这笔钱比公募基金经理要轻松很多。 陈辉有同行离职做了私募基金,自己手上有几百万的积累,再找了几个关系不错的企业老板客户,总资金规模也就5000万元。这位私募一年也就做几个波段,没行情就到处去玩,生活变得简单、轻松。 但他拿到的收入还比公募任职时更好一些。“上一年的回报是30%,他可以提取20%作为业绩报酬,年收入就有300万元。”难得的是,因为是帮朋友管钱,一年下来不用缴一分钱的税款。 记者接触的多位还在坚守的基金经理,他们也自言开始心生疲倦。 “如果有500万投资本金,就不需要覆盖这么多公司,我只需要找我最熟悉、成长最稳定的几只股票,每年赚30%至50%就够了。”一位有5年经验的基金经理说,等哪天辞职不干了,就拿自己的钱炒股,每年赚一两百万,收入并不比在公募低,但会轻松很多。 周转率加快 工作强度以及承受的工作压力与当前的收入并不匹配,是基金经理这个群体的共同感受。 而在今年以来的捕鼠风暴这一导火索驱动下,很多干了近十年的基金经理选择离开这个行业,转身做私募基金,或者是做一个大散户。 天相投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有541只基金宣布调整其掌门人人选,相当于一天就有两三起基金经理变更事件发生。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发现,近一年有174位基金经理离职,但其中仍坚守公募基金的仅有15人,占比不到一成。 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公募基金经理的周转率可能还会提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有一批在岗位工作了四五年左右的基金经理已经有了离开的打算。而他们大多是80后基金经理。 “但凡有点积蓄的,都不愿意再留在这个行业。”一位有5年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直言不讳地说,基金经理这个行业的职业生涯并不长,证券市场瞬息万变,不断涌现新技术新模式,逼着基金经理不断学习。但这种强度的工作,干到40岁就干不动了。 一位2010年担任基金经理的80后说,目前仍留在基金经理这个岗位,拼尽全力去做好投资,是为了退出做准备。 “现在打工准备资本金,等自己投资能力提升了,就可以辞职管自己的钱,或者说帮高净值的客户管钱。”这位80后说,可以预见的是,优秀的人才会离开公募行业。 但留下来的人也会找一个平衡点。“以后就正常上下班,不会那么拼命,赚一点是一点。”深圳一位基金经理坦言。 相比,公募基金行业缺乏激励机制,留不住优秀人才,这是最近几年反复提到的话题。基于此,《新基金法》放开了制度的约束,允许基金经理炒股,但需要申报。 但在基金经理们看来,这样的制度并不具备可执行性。 “允许基金经理炒股的制度发布了两年,但直到现在没有基金经理去申报,也没有人买,这是因为制度的执行性很差。”深圳一位混合型基金经理说,风控的态度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公司的风控就不让你做。 “如果一位基金经理申报买某一只股票,风控就得检查你的基金组合是否有这只股票。假设现在组合没有这只股票,但在你持有期间,你的组合就不能买。”前述深圳混合型基金经理说,公司风控判断这对投资操作还是带来不便。 操作上的问题还不止这些。例如,风控还得核查公司其他组合的持仓是否有这只股票;如果基金经理买的这只股票表现不错,投资者会质疑为何基金经理的个人账户买了,但他管的组合却没有买。 “你看,到头来,制度是没法实施的。”前述深圳混合型基金经理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