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与慢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的一对矛盾,现实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说来或许对我们有些启示。 事例一:一位老领导去日本考察,看到所住宾馆前人行道有工人在铺地砖,进度很缓慢,一个人一天就铺个两三平米,心想这日本人真能磨洋工。后来地砖铺好了,他走过去一看,横平竖直,平展如席,宛如工艺品一般,虽说佩服,倒也觉得没太有必要。回国后恰好家门口的人行道也在铺地砖,工人们从天亮干到天黑,进度飞快,百米路面两天竣工,心喜,还是中国人效率高。第二天一场大雨,刚铺好的路面立呈凸凹不平状,过几日地砖相继断裂,只能重新铺设,费工又费钱。老领导感叹,快犹不及。 事例二:国内一企业欲与美国一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合作,不曾想,美企竟兴师动众,组织全体董事会成员不远万里到这家企业实地考察,董事会成员认认真真地听取了这家企业领导的厂情介绍,考察了企业的管理、技术和现场状况,一位年过七旬董事行动不便由儿子全程陪同考察。美企回国后多次召开董事会进行论证,充分听取每个董事的意见,最终形成了正确的董事会决议。美企的办事效率之低,让国内这家企业很瞧不上眼。不久,国内这家企业看准了某领域的发展机会,未经细致调研,董事长立马拍板:上马。于是大手笔投入,高速度建设,当年投资当年见效,企业效益大幅提升。怎奈好日子仅过了一阵子,这一行业就出现了产能过剩,原先的投资成了沉重的资产包袱,这家企业不得不调慢节奏休整喘息。这一慢一快,如何选择,其中的学问值得认真研究。 事例三:有家企业负责人到德国购买急需产品,这种产品当时在市场上十分紧俏,多家企业在排队等候提货。这家企业负责人希望德方能加快生产进度,增加产量,满足急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但得到的回答却让他颇感意外。德方经理说,我们不能盲目增加产量,也不能发展太快,增长8%已经是我们的极限,太快了企业承受不起。中国企业经理自豪地告诉他,我们企业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而且正在寻求更快的速度、更高的目标。德方经理十分惊讶:发展这么快,以后怎么办?中国企业经理不解,反问道:发展快了难道不是好事?德方经理耐心地对他说,办企业不能只看眼前不顾长远,过度透支未来需求,势必会留下危机隐患,到那时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两年以后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形势,果然验证了德方经理的预言。 以上三个事例,虽然说的都是微观之事,却颇能以小见著,折射出快与慢的辩证关系。毋庸置疑,快是件好事,但一味追求快而做违背规律的事情,难免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我国由于特定历史原因,经济发展迟滞了多年,大家都憋足一口气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所以格外注重一个“快”字,逢事必求快,几乎成为一种共识。反映到经济活动中,难免会出现冒进,造成需求和产能的不匹配。这些年,中央曾不间断地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控,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可就是这样一个无比正确的思想,在实施中却总被一些人打了折扣。导致频繁出现经济过热,这种现象如不彻底扭转,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 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经济始终保持着全球最快的增长速度,但毕竟底子薄,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短,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重点强调发展速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时至今日,再唯快是举,不加限制的任其无序发展,必然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这就像一匹马,即便它是匹最优良的千里马,不给它喘息的机会,让它一路狂奔千里,必然会致其于死地。当前,全球经济正进入一个调整期,恰好为我们一路狂奔的经济发展放缓节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今年以来,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特点,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增长目标,将持续了多年的8%以上的年增长率,调整为7.5%的年增长率。表面看起来不过是区区0.5个百分点的调整,但实质上却是一次发展思路的大调整,一次提升内在发展质量的大调整,一次增强发展后劲的大调整。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很多国家在经历了最初的高速发展之后,一旦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都难免陷入经济发展迟滞的怪圈。为了避免步他人后尘,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健、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适时提出了“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的战略方针,把转变发展模式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将过度依赖投资增长转入到消费拉动增长的轨道,以保证中国经济健康长久的发展。这个调整,重点是结构性的调整,表面看放慢了发展速度,实质是更注重了发展质量,更注重了民生需求,更符合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特点,更符合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一调整必将对中国现实的和今后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由快与慢的思辨,由中央经济政策的调整,再联系到企业的发展,不知能否从中得到一点启示。企业作为创造财富的经济实体,协调发展,立足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是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因此,一个企业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首先必须把握好发展节奏,正确判断市场,不能搞“一窝蜂”,过度透支未来需求。做到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张弛有度。不能单纯地把快当追求,把快当骄傲,把快当功绩,更不能搞揠苗助长式的求快。企业与人一样,也需要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体力”透支,必然导致提前衰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