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证明人类曾“走出非洲”后又“重返非洲”

2013-8-30 10:28| 发布者: chenl| 查看: 1001| 评论: 0

摘要: 人类最早大约在20万年前走出非洲,分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但这并不是一次单程的旅行:有些人又回来啦。科学家表示,他们已经追踪到一个分为两步的反向迁徙,从而将基因从世界的各个角落重新带回了南部非洲——这比欧...

人类最早大约在20万年前走出非洲,分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但这并不是一次单程的旅行:有些人又回来啦。科学家表示,他们已经追踪到一个分为两步的反向迁徙,从而将基因从世界的各个角落重新带回了南部非洲——这比欧洲殖民者到达非洲的时间早得多。

这些发现是通过更好的工具研究非洲人基因组的一系列研究中的一部分。这使人口遗传学家第一次可以有效地研究人类迁徙在非洲的复杂历史,而该领域长期以来一直由骨骼、文物和语言分析占据统治地位。

“直到现在,这一领域大部分是基于语言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如今我们终于能够利用遗传学研究验证这一理论了。”瑞典乌普萨拉大学遗传学家Carina Schlebusch表示,“对于非洲遗传学而言,这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刻。”

从“走出非洲”到“重返非洲”

反向迁徙的遗传痕迹之前也曾被发现过。过去10年中,有关人类在最初的“走出非洲”后重返这块大陆的证据正在逐渐增多。而就在最近,脱氧核糖核酸(DNA)数据显示,大约2000年前,一小群东非人迁徙到非洲南部,并与生活在那里的狩猎采集人发生了杂交。

如今,一项新的研究将这两次迁徙联系起来。在2013年7月30日发表于预印服务器arXiv上的一篇论文中,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哈佛医学院的人口遗传学家报告说,他们利用一种方法从生活在南部非洲的Khoe-San种族的DNA中找到了这一“两步迁徙”的证据。

研究人员分析了约1000人——其中包括22个非洲族群的约200名来自非洲南部的受试者——的基因组中超过50万个遗传变异位点。而在Khoe-San人中,研究小组则调查了个体的一个DNA区域,该区域似乎具有一个在过去的某一时间从不同族群继承而来的染色体。

这些DNA区域包含有与非Khoe-San族群的遗传变异类似的模块。与假定的供体族群相比,这些模块在Khoe-San族群中要更短并且更分散,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一代发生的遗传重组都会分裂“捐赠”来的染色体。

通过测量这些碎片的范围,研究人员能够估算出这种染色体是在多少代之前被引入到Khoe-San族群的基因组中的。他们看到的迹象反映了两拨迁移——一次发生在3000年前,一些非非洲人进入了东非;另一次发生在900到1800年前,这一次东非人迁徙到非洲南部,与他们一道南下的还有非非洲人的基因。

正是由于这两次迁徙,一些被认为在遗传学上相当孤立的Khoe-San人实际上携带了1%-5%的非非洲人DNA。David Reich与博士后Joseph Pickrell率领研究人员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遗传学家已经能够探测到过去的“添加剂”,或杂交的实例,但在一个单一族群的遗传特征中发现多种“添加剂”,还是第一次。曾在埃塞俄比亚研究过反向迁徙的英国桑格研究所的遗传学家Luca Pagani认为:“最重要的发现在于这场从东向南的迁徙,是一个非非洲人基因的载体。”


然而这一发现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那些曾遭遇非非洲人的东非人,以及非非洲人本身的身份。Khoe-San族群所携带的非非洲人基因更类似于在现代南欧人中发现的基因。但作者认为,携带这些基因的人当时更可能是从地中海或阿拉伯半岛进入非洲的。



研究揭示未知史前人类大扩张 远超“走出非洲”

在史前人类的扩张历程中,许多人都听说过著名的“走出非洲”,但一项最新基因研究显示,在约5万年到4万年前,还存在一次前所未知的大规模扩张,从人口意义上讲比“走出非洲”的规模要大得多。

英国桑格研究所发布公告说,该机构研究人员对来自非洲、欧洲、亚洲和美洲各地的男性Y染色体进行了基因分析。由于Y染色体为男性独有,只通过父系单线遗传,其遗传和进化的历史也就相对容易分析。

结果显示,在约5万年到4万年前,男性Y染色体上基因的多样性突然大幅增加,这说明当时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膨胀,因为只有人口增加了,基因才会更有多样性。

此前考古证据曾显示,古人类在约7万年到6万年前有一次“走出非洲”的大扩张,在地理上分散到世界各地,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而本次研究显示,新发现的史前人类大扩张,规模要比“走出非洲”那次大得多。

研究人员卡西姆·阿尤布认为,人类走出非洲的路线主要是沿海,到达各大洲后也先是在沿海地带活动,而海边的条件不足以支撑大量人口。在那之后一两万年,人类逐渐进入并适应了内陆地区,大陆上充足的空间和食物导致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奥斯卡影片《走出非洲》成就的名胜——卡伦故居

在东非国家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西南郊的卡伦地区,有一处因奥斯卡获奖影片《走出非洲》而蜚声全球的著名人文景点——卡伦故居。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在这里回顾一段历史、回味一段爱情。


掩映在万绿丛中的卡伦故居如今的全名为卡伦·布利克森博物馆。卡伦·布利克森是著名丹麦女作家,1914年到1931年曾在肯尼亚定居,1937年以笔名伊萨克·迪内森创作了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叙述了自己从孤身一人远嫁非洲,到遭遇丈夫的不忠与忍受疾病的苦痛;从对当地土著人的不屑到为保留土著人的生存之地不惜屈膝降尊于总督大人;从独自经营偌大的咖啡农场到遭遇农场火灾前功尽失;从对情人丹尼斯的眷恋到遭遇心上人不幸坠机身亡……在经历了生命的磨难之后,凯伦最终告别了非洲那片她播洒了青春和爱情的土地。


卡伦故居是一幢北欧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912年。1917年卡伦夫妇将其买下,并将附近辟为咖啡农场。1925年卡伦与丈夫离异后,继续在此居住至1931年。由于气候不宜,自然灾害连年,咖啡农场经营一直不景气,后来卖给内罗毕一家土地商,其后又数易其主。1963年肯尼亚独立时,丹麦政府购得故居及其附近6英亩土地,赠与肯尼亚政府以纪念该国独立。

1985年,由美国著名导演西德尼·波拉克执导,影星梅丽尔·斯特里普和罗伯特·雷德福主演的好莱坞影片《走出非洲》公映,成为当年全球10部最佳卖座影片之一,影片以卡伦的同名小说为蓝本,大量揉入了作者的传记素材,为观众展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和壮美的非洲风光。影片就在卡伦故居及其附近的恩贡山下拍摄,电影拍完以后,肯尼亚政府将故居建成博物馆,并于同年对公众开放,如今馆内还有不少二十多年前拍电影时使用的道具。

博物馆保持了卡伦当年在肯尼亚居住时的原貌,屋内的陈设和生活用品也都保持着当年的原样。在1986年第58届奥斯卡奖角逐中,《走出非洲》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配乐、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响7项大奖,从而也使卡伦故居名声大噪,迅速成为肯尼亚一处著名的人文景点。

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游人走进卡伦故居,看到博物馆内的一件件展品和屋后远处的恩贡山,就不禁会联想到影片《走出非洲》中的一幕幕动人场景和女主人公那句沧桑的开场白:“在非洲时我有个农场,它位于恩贡山的脚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阅读次数
1001
回复
0
若内容精彩,赶快告诉您伙伴吧

相关专题

    推荐下载 相关帖子

      热门内容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