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年:范霍夫 (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人,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1902年:E·费歇尔(Emil Fischer,1852—1919) 德国人 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1903年:阿累尼乌斯(Sir WilUsm Ramsay,1852—1916) 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拉姆·塞(Sir William Ramsay,1852—1916) 英国人,发现了惰性气体
1905年:拜耳 (Adolf von Baeyer,1835—1917) 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莫瓦桑 (Henri Moissan,1852—1907) 法国人,制备单质氟
1907年:布赫纳 (Edward Buchner,1860--1907) 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E·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国人,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
1909年:F·W·奥斯瓦尔德 (Friedrich Wilhein Ostwald,1853—1932) 德国人,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1910年:瓦拉赫 (Otto Wallach,1847—1931) 德国人,研究脂环族化合物
1911年:M·居里(居里夫人)(Marie Curie,1667—1934)(女) 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
1912年:梅林尼亚 (Victor Grignard,1871—1935) 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萨巴蒂埃 (Paul Sabatier,1854—1941) 法国人,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
1913年:维尔纳 (A1fred Werner,1866—1919) 瑞士人,研究分子中原子的配位,提出配位理论
1914年:T·W·理查兹Therdore William Richards,1968—1928) 美国人,精确测量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er,1872—1924) 德国人,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
1916年:未授奖
1917年:未授奖
1918年:哈伯 (Fritz Haber,1868—1930) 德国人,发明工业合成氨方法
1919年:未授奖
1920年:能斯特 (Walter Nernst,1864—1941) 德国人,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
1921年:索迪 (Frederick Soddy,1877—1956) 英国人,研究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
1922年:阿斯顿 (Francis Willian Aston,1877—1945) 英国人,研究质谱法,发现整数规划
1923年:普雷格尔 (Fritz Pregl,1869—1930) 奥地利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未授奖
1925年:齐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1865—1929) 奥地利人,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质
1926年:斯维德伯格(Theodor Svedberg,1884—1971) 瑞典人,发明超离心机,用于分散体系的研究
1927年:维兰德 (Heinrich Wieland,1877—1957) 德国人,研究胆酸的组成
1928年:文道斯(Adolf Windaus,1876—1959) 德国人,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哈登 (Sir Arthur Harden,1865—1940) 英国人,研究糖的发酵作用及其与酶的关系;奥伊勒(Sir Arthur Harden,1865—1940) 瑞典人,研究辅酶
1930年:H·费歇尔 (Uails Fischer,1881—1945) 德国人,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
1931年:波施(Carl Bosch,1874— 1940) 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贝吉乌斯(Friecrich Bergius,1994—1949) 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
1932年:兰米尔 (Irving Langnuir,1881—1957) 美国人,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
1933年:未授奖
1934年:尤里(Harold Clayton Urey,1893—1981) 美国人,发现重氢
1935年:F·约里奥—居里(Frederic Joliot—Curie,1900— 1958) 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I·伊伦—居里(I reno Joliot—Curie:1897-1956)(女) 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年:德拜 (Peter Debye,1884—1971) 荷兰人,研究偶极矩和X射线衍射法
1937年:哈沃斯(Sir Walter Haworth,1883—1950) 英国人,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卡雷 (Paul Karrer,1889—1971) 瑞士人,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B2
1938年:R·库恩 (Riehard Kuhn,1900—1967) 德国人,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1939年:布特南德 (Adolf Butenandt,1903—) 德国人,研究性激素;卢齐卡 (Leopold Ruzicka 1887—1976) 瑞士人,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
1940年:未授奖
1941年:未授奖
1942年:未授奖
1943年:海维西 (Gyorgy Hevesy,1885—1966) 匈牙利人,利用同位素作为化学研究中的示踪原子
1944年:哈恩(Otto Hahn,1879--1968)德国人,发现重核裂变现象
1945年:维尔塔宁(Aatturi Virtanen,1895—1973)芬兰人,发明饲料保藏方法
1946年:萨姆纳(James Batcheller Sumner,1887-1955)美国人,发现结晶蛋白酶;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rthrop,1891—) 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斯坦利 (Wendell Meredith Stanley,1904—1971) 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7年:鲁宾逊(Sir Robert Robinson,1886—1975)英国人,研究生物碱和其它植物制品
1948年:梯塞留斯(Arme Wilhelm Kaurin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研究电泳、吸附分析he和血清蛋白
1949年:乔克(William Francis Giauque,1895-1982)美国人,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性质
1950年:第尔斯(Otto Diels,1876—1954)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阿尔德 (Kurt Alder,1902—1958) 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
1951年:麦克米伦 (Edwin Mattison McMillan,1907—)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西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
1952年:A·马丁 (Arcger Martin,1910—) 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辛格 (Richard Synge,1914—) 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
1953年: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1881—1965) 德国人,提出大分子概念
1954年:鲍林 (Linus Pauling,1901—) 美国人,研究化学键的本质
1955年:杜·维尼奥(Vincent Du Vig neaud 1901—1978) 美国人,合成多肽和激素
1956年:谢苗诺夫 (Nikolay Senyonov,1896-) 苏联 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欣谢尔伍德(Sir Cril Hinshelwood,1897—1967) 美国人,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
1957年:托德(Sir Alexander Robertus Todd,1907-) 英国人,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
1958年:桑格(Frederick Sanger,1918—) 英国人,测定胰岛素分子结构
1959年:海洛夫斯基 ( Jaroslav Heyrovsky,1890-1967) 捷克人,发明极谱分析法
1960年:利比 (Willard Frank Libby,1908—1980) 美国人,发明用放射性碳-14测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1961年:开尔文 (Melvin Calvin, 1911--) 美国人,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
1962年:肯德鲁(John Cowdery Kendrew,1917—) 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佩鲁兹(Max Ferdinand Perutz,1914-) 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
1963年:纳塔 (Giulio Natta,1903—1979) 意大利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齐格勒(Kafl Ziegler,1898—1973) 德国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
1964年:D·C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ekin,1910—)(女) 英国人,测定抗恶性贫血症的生化化合物维生素B12的结构
1965年: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1917—1979) 美国人,人工合成固醇、叶绿素、维生素B12和其他只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物质
1966年:米利肯 (Robert Sanderson Mulliken,1896—) 美国人,用分子轨道法研究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1967年:艾根(Manfred Eigen,1927—) 德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诺里什(Ronald george Wreyford Norrish,1897—1978) 英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波特 (Ceorge Porter,1920-)英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
1968年:翁萨格(Lars Onsager,1903—1976) 美国人,创立不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
1969年:巴顿(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1918—) 英国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哈塞尔(Odd Hassel,1897--) 挪威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
1970年:莱洛伊尔 (Luis Federico Leloir,1906—) 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
1971年:赫茨伯格 (Gerhard herzberg,1904—) 加拿大人,研究分子光谱,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
1972年:安芬林 (Christian Borhmer Anfinsen,1916-) 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摩雷(Stanford Moore,1913-1982) 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斯坦(William H.Stein,1911—1980 ) 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
1973年:E·O·费歇尔(Wrnst Otto Fischer,1918-) 德国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威尔金森(Cerffrey Wilkinson,1921—) 英国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
1974年:P·J·弗洛里(Faul John Flory,1910—1985)美国人,研究长链分子,制成尼龙66
1975年:康福思(John Warcup Cornforth,1917—) 英国人,研究立体化学
普雷洛格(Vladumir Prelog,1906—) 瑞士人,研究立体化学
1976年:利普斯科姆(WiHiam Nunn Lipscomb,1919— ) 美国人,研究硼烷、碳硼烷的结构
1977年:普里戈金 (1lya Prigogine,1917—) 比利时人,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P·D·米切尔 (Peter D.Mitchell,1920—) 英国人,研究生物系统中利用能量转移过程
1979年:H·C·布朗 (Herbert Charles Brown,1912—) 美国人,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维蒂希(Georg Wittig,1897-) 德国人,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
1980年:W.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1932—) 美国人,第一次制备出混合脱氧核糖核酸;P.伯特(Paul Berg,1926-) 美国人,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桑格 (Frederick Sanger, 1918—) 英国人,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
1981年:福井谦一(1918—)日本人,解释化学反应中的分子轨道对称性;R.霍夫曼 (Roald Hoffmann,1937—) 美国人,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1982年:克卢格(Aaron Klug,1926—) 英国人,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
1983年:陶布 (Henry Taube,1915-) 美国人,研究络合物和固氮反应机理
1984年:梅里菲尔德(Brace Merrifield,1921—) 美国人,研究多肽合成
1985年:豪普特曼(Herbert A.Hauptman,1917—) 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卡尔勒(JeroMe Karle,1918-) 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
1986年:赫希巴赫 (Dudley R.Hercshbach,1932-) 美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李远哲(1936—) 美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波拉尼(John C.Polanyi,1929—) 德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
1987年:佩德森 (Charles Pedersen,1904—) 美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莱思 (Jean-Marie Lehn,1939-)法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克拉姆(Donald Cram,1919-) 美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
1988年:罗伯特·休伯(Robert Huber) 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约翰.戴森霍弗(Johann Deisehofer) 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哈特穆特?米歇尔 (Hartnut Michel) 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
1989年:切赫(T.R.Cech) 美国人,关于发现核糖核酸催化作用的研究;奥尔特曼(S.Altnan) 美国人,关于发现核糖核酸催化作用的研究
1990年:科里(E.J.Corey) 美国人,在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贡献极大丰富了有机化学的理论宝库
1991年:理查德·R·恩斯特 (Richard R.Ernst) 瑞士人,在发展付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方面的重要贡献
1992年:鲁道夫·阿瑟?·马库斯 (Rudolph.Quthur.Marcus) 美国人,创立和发展了电子转移反应理论
1993年:卡里·穆利斯(Kary Mullis) 美国人,运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创造新的生物学研究方法;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Smith)加拿大人,运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创造新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1994年:乔治·欧拉(george Aolah)美国人,发现了利用超强酸使碳离子保持稳定的方法
1995年:克鲁岑(paul crutzen) 荷兰人,在大气层化学特别是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莫利纳(1ario iolina) 美国人,在大气层化学特别是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罗兰(F.sherwood rowland) 美国人,在大气层化学特别是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
1996年:罗伯特?F?柯尔 美国人,发现(富勒氏球C-60);理查德?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富勒氏球C-60);哈罗德?W?克罗托 英国人,发现(富勒氏球C-60)
1997年:保罗·博耶 美国人 发现“能量分子”三磷酸腺苷的形成过程;约翰?沃克 英国人发现“能量分子”三磷酸腺苷的形成过程;延斯?斯科 丹麦人 发现细胞中钠离子和钾离子浓度平衡的酶
1998年:沃特尔·科恩 美国人 提出的密度作用理论为简化原子键的计算打下了基础;约翰?波普尔 英国人 1970年设计了一种日后被广泛应用的计算程序,他发展的计算方法使人们能够对分子、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相互作用进行理论研究
1999年:艾哈迈德·泽维尔 美国人,用激光闪烁照相机拍摄到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的过程
2000年:艾伦·黑格 美国人,发现导电聚合物(导电塑料);艾伦?马克迪尔米德,美国人,发现导电聚合物(导电塑料);白川英树日本人,发现导电聚合物(导电塑料)
2001年:野依良治 日本人 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研究;威廉·诺尔斯 美国人 发现和制造手性催化剂;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人手性催化反应的研究
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2003年: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们研究的细胞膜通道就是人们以前猜测的“城门”。
2004年: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200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科恩伯格,以表彰他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所作的研究。
2007年:德国马普弗利兹-哈伯研究所的格哈特·埃尔特(Gerhard Ertl)因在固体表面的化学过程研究中的贡献独得该奖。
2008年:日本京名古屋大学理学博士下村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马丁·沙尔菲、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生物化学及化学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医学院院士钱永健
2009年: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 和阿达-尤纳斯(Ada Yonath)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出生于1952年,来自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托马斯-施泰茨出生于1940年,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和霍华休斯医学研究所;1939年出生的女生物学家阿达·尤纳斯来自以色列霍旺特·魏茨曼科学研究所。三人将共同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
2010年:两名日本科学家和一名美国科学家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因开发更有效的连接碳原子以构建复杂分子的方法获奖。
201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以表彰他发现准晶体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奖项授予了两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与布赖恩·科比尔卡,以奖励他们在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9日在瑞典揭晓,3名美籍化学家马丁 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迈克尔 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亚利耶(Arieh Warshel)因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而分享奖项。不过亚利耶当天表示,他和卡普拉斯 “正处于冷战期”,不过诺贝尔奖将让他们重归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