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计算机存储技术均使用电流对数据进行编码,它是计算机可靠性和收缩性的主要限制因素,也是计算机功耗的主要来源。如果使用其它方法取代电流进行数据编码的话,比如对绝缘体周围施加电场,那么数据编码所消耗的能量就会很低,这样以来,能即时启动的低功耗计算机触手可及。 来自康乃尔大学的由博士后助理John Heron联合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工业化学教授Darrell Schlom和艺术科学学院物理学教授Dan Ralph带领的团队突破了室温电磁场存储设备的技术。与一个计算机位齐名,它是下一代非易失性存储的“圣杯”:只需电场,两步就可实现可逆磁变换。他们的成果于12月17日发表在网络版《自然》杂志上,文章属于“新闻和评论”模块。 “其所具有的优势就是低功耗,”Heron博士说。“它只需要比较低的电压,不需要电流就可以进行磁场转换。使用电流的存储装置显然耗费较多的能量,而且能量大多数是以热的形式耗散掉。这就会使计算机升温,使计算机电池消耗殆尽。” 研究人员们使用一种叫做铁酸铋的化合物制造他们的装置,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特种材料,材料专家都比较喜欢它,它同时具有两种属性:一是磁性,类似于冰箱磁体,它自身具有永久的局部磁场;二是铁电体性质,也就是它通常是电极化的,而且可以通过施加电场改变这种电极化性质。像这种所谓的铁性材料通常是“说一不二”,很少会同时具有这两种属性,因为形成这两种现象的机理通常互相矛盾。 这种组合促使它成为 “多铁性”材料,过去十年人们连睡觉都想着怎么能获得这种材料。同为论文的作者,Herson博士的导师Ramamoorthy Ramesh于2003年首先提出可以铁酸铋制成非常薄的膜,与体积相当的对应部分相比,其属性会增强,这就点燃了下一代电子器件的希望。 因为其具有“多铁”属性,铁酸铋可以被用来制作结构相对简单的非易失性存储装置。它具有的最好的优点就是能在室温下工作。其他科学家,包括Schlom教授带领的团队也在与铁酸铋相竞争的材料上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但是他们的材料的工作温度低得难以想象,比如4K(-452华氏度),这并不适用于工业生产。“物理学家们对此非常激动,但是其不具有实用性,”Schlom教授说。 目前,团队在铁酸铋装置的转换运动学上获得的关键突破是理论性的,是实验上可行的。他们发现转换出现在两个不同的步骤之中。其中有一步转换不起作用,因此,理论学家们曾认为他们所获得的成果是不可行的,Schlom说。但正是因为转换出现在两个步骤之中,铁酸铋才具有了重大的技术意义。 与主要的竞争对手相比,这种“多铁性”装置似乎拥有数量级更低的耗电量。这是因为一种被叫做自旋转移力矩在起作用,Ralph曾研究过,这利用了不同的物理机理进行磁场转换。自旋转移力矩已经实现商业应用,但是应用有限。 他们仍有一些工作要做,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目前仅仅制作了一个单一的装置,而计算机存储需要将这种装置阵列成数十亿个。他们还需要提升装置的耐久性。至于目前,证明概念的可行性是在正确的方向上的重大进步。 “自 ‘多铁性’材料在2000年成为现实以来,实现室温条件下对磁的电控制就成为了大家的奋斗目标,”Schlom教授说。
本文版权归研发埠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