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研究人员寻求电池设计中的“圣杯” 在一篇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期刊的论文中,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宣称他们在电池设计者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事情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设计一个纯锂阳极。 所有电池都由三个基本组件组成:提供电子的电解液、释放电子的阳极以及接收电子的阴极。 就现在而言,我们所说的锂电池其实并非真正的锂电池,准确地说应该是锂离子电池。锂存在于电解质而非阳极中。一个纯锂阳极会极大地提升电池的效能。 “在所有可用作于阳极的材料中,锂是具有最大潜能的。有人称之为圣杯(Holy Grail)”,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教授崔屹说,崔是其研究团队领导者。“它非常之轻便且具有最高的能量密度。相比之下,单位体积重量的锂中你能获得更多能量,从而会有更轻量小巧但容量更大的电池。” 然而工程师们虽尝试已久,“圣杯”却始终可望不可即。 “要将锂用于阳极有很大的挑战”,郑广元(音译)——崔实验室的博士候选人、该论文第一作者——说,“很多工程师已经放弃了研究,但我们发现了一种能保护锂的方式来解决这困扰已久的问题。” 除了崔与郑,研究团队还包括前美国能源部部长、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朱最近恢复了在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职位。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在增加两倍的能量密度的同时降低成本至1/4,这将是非常令人振奋的”,朱说,“我们将拥有电池寿命是现在三倍的手机,仅需花费$25000的电动车里程将达300英里(约480公里),且其性能要比40mpg(miles per gallon,40mpg按美制相当于100km/5.88L )的内燃引擎汽车更好。” 工程上的挑战 作者论文中解释了他们如何克服锂所带来的难题。 大多数锂离子电池,比如智能手机或混合动力汽车中的,运作原理是类似的。关键组件包含阳极——这是电子流出并进入耗电装置的负极(外电路)——和阴极——电子从外电路转一圈后重新进入电池的正极。将阴阳极分开的是电解质,是一种装载了带有正电锂离子并允许它们在阴阳极间移动的固体或液体。 在充电过程中,电解液中带正电荷的锂离子被吸引并聚集到带负电的阳极(anode)上。目前锂离子电池的阳极实际上是由石墨或硅构成的。 工程师希望用锂作为阳极,但到目前为止他们一直未能如愿。这是因为充电过程中聚集在阳极上的锂离子会膨胀。 所有的阳极材料,包括石墨和硅,在充电过程中都会有所膨胀,但并不像锂。研究人员称,相比其他材料,充电过程中锂的膨胀是“几乎无限”的。并且它的膨胀是非均匀的,造成表面凹凸和裂缝,就像在气球表面的涂料在气球膨胀时一样。 这样阳极表面产生的裂缝导致珍贵的锂离子逸出,形成毛发状或苔藓状生成物,称之为枝晶(树突)。枝晶,反过来,会造成电池短路,缩短其寿命。 防止这种枝晶的形成是使用锂作为电池阳极的第一个挑战。 第二个工程上的挑战则在于寻找下面事实的应对方法:锂阳极与电解质的高度化学活性,它会耗尽电解质从而缩短电池寿命。 另外,阳极与电解质在接触时会产生热量。锂电池,包括现在用的,可能会过热达到燃点,甚至爆炸点,因此是一个严重的安全问题。最近特斯拉汽车和波音787梦幻客机的电池火灾便是锂离子电池面临挑战的突出例子。 为解决这些问题,斯坦福研究人员在锂阳极顶部构造了一个互锁碳纳米球保护层。研究团队称之为“纳米球”。 纳米球层酷似蜂巢:它创建了一个柔韧、统一而非活性的薄膜来保护不稳定的锂。碳纳米球壁只有20纳米厚,是需要由5000层膜层层垒叠来最终形成的一根发丝厚度的保护层。 “理想的锂金属阳极保护层必须是化学稳定的,以防止与电解质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在机械上足够稳固来承受充电期间锂的膨胀。”崔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