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将于2019年10月22-24日在上海举办。经过25届的发展,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技术领域专业性最强、规模最大、最受行业认可的综合性技术交流和展示平台。本届年会将邀请汽车及相关行业的院士、企业高层、技术领军人物、资深专家学者、广大科技工作者。预计会议相关主题分会将超过60场,主题涵盖汽车技术的各个领域,参会代表预计超3500人,展览面积20000平米,参观代表13000人次。 年会将组织超过20场技术分会,邀请逾百位论文作者现场宣读。本届年会将延续论文宣读的模式,并加入论文海报展示的新形式,旨在增强广大论文作者现场交流学习氛围和效果。 年会组委会现面向全球汽车行业征集技术论文,论文提交日期为2019年1月10日至4月12日 论文录取率不高于50%、10% EI检索、全部正式出版、获得现场演讲交流机会 唯一投稿途径暨年会官网:http://www.saecce.org.cn 1、论文发表 凡经评审通过的论文,需安排论文作者参加年会,所有录取论文将被推荐至以下出版物之一进行发表: ·中文优秀论文将推荐至:《汽车工程》(核心期刊,EI检索)、《汽车技术》(核心期刊)、《汽车工艺与材料》(期刊) ·英文优秀论文将推荐至:《论文精选集》(电子出版物,具有ISBN号,EI检索)、《Automotive Innovation》(英文期刊,定位SCI检索) ·所有录取论文将统一发表在《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电子出版物,具有ISBN编号),优秀论文仅刊登摘要 注:论文全文须未曾在国内外任何公开出版物发表或检索,按照相关规定投稿至见刊阶段均不允许一稿多投。2、论文交流 · 论文宣读,通过论文质量和技术分会主题双重考量后将邀请部分论文作者在技术分会场进行论文宣读和交流。 · 论文海报,未能宣读的优秀论文将有机会进行海报交流,将由学会组织并安排时段,与参会代表、技术分会专家面对面交流。 重要时间: · 2019年1月10日:投稿开始 · 2019年4月12日:论文投稿截止 · 2019年6月14日:发布录取通知 · 2019年10月22日-24日: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召开 3、征文方向 01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01 开发、测试与评价 02 环境感知、决策与控制 03 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 04 V2X技术及智能网联交通 05 自动驾驶地图 06 信息安全 07 人机共驾与HMI设计 08 特定场景无人驾驶车辆 02 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01 电动汽车 02 混合动力汽车 03 燃料电池汽车 04 政策、市场和商业模式 05 整车控制及能量管理 06 燃料电池及系统技术 07 电力电子技术 08 电机及电驱动技术 09 电动车空调技术 10 动力电池和车载能源技术 11 充电技术与基础设施 12 48V系统 13 电动汽车消防安全技术 03 发动机及润滑 01 先进柴油机技术 02 先进汽油机技术 03 先进气体燃料发动机技术 04 代用燃料发动机技术 05 可变配气技术及增压技术 06 混合动力发动机技术(增程器及混合动力用发动机) 07 燃料喷射与雾化 08 进气流动与燃烧诊断及控制 09 发动机设计与仿真技术 10 新概念内燃机技术 11 传热与废热利用回收 12 燃料与润滑 13 发动机关键零部件与可靠性技术 14 发动机电控&测试技术 15 动力总成(集成)工程应用技术 16 发动机标杆分析技术 17 动力系统优化控制与整车RDE 04 环保与排放控制 01 汽油机后处理系统与排放控制 02 柴油机后处理系统与排放控制 03 车内空气及内饰件材料有机挥发物检测与控制 04 高纯氢气燃料的纯度和利用率 05 非燃油系统的蒸发污染物排放控制 06 混合动力排放测试与评价技术 07 TGDI排放控制技术 08 气体(替代燃料)机排放控制技术 09 燃油品质与污染物控制技术 10 报废拆解环保技术 11 排放OBD与环保一致性技术 12 车辆排放污染物清单与排放总量模型 13 排放标准及规范研究 05 先进变速器及动力传动系统 01 变速器技术升级及新型变速器概念 02 48V及专用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03 电动汽车传动及驱动系统(单速、多速) 04 基于传统变速器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05 齿轮系统及动力传动系统 06 变速器开发与测试技术(传统/混动/电动) 06 车辆动力学及其系统集成 01 转向系统开发、评价与验证技术 02 转向系统建模、仿真、测试方法 03 智能汽车的车辆动力学控制方法 04 制动系统开发、评价与验证技术 05 制动系统建模、仿真、测试方法 06 悬架系统开发、评价与验证技术 07 悬架系统建模、仿真、测试方法 08 轮胎力学建模、仿真、测试及评价 09 关键功能部件(悬置、衬套、副车架)开发、评价与验证技术 10 车辆动力学性能开发、评价、验证与调校技术 11 车辆动力学理论、建模、仿真与测试方法 12 车辆动力学控制系统的策略、标定与验证 07 振动噪声控制(NVH) 01 整车噪声振动控制 02 振动噪声主动控制技术 03 噪声振动测试技术 04 新能源车低速提示音技术 05 声学包设计开发技术 06 轮胎噪声控制技术 07 进气系统和排气系统噪声振动控制 08 隔振技术及控制 09 风噪控制技术 10 发动机噪声振动控制 11 电器噪声振动控制 12 底盘噪声振动控制 13 传动系统噪声振动控制 14 车用电机噪声测试评价与控制技术 15 车身结构噪声振动控制 16 路噪控制技术 17 车用空调系统振动噪声控制技术 18 异响测试评价与控制技术 08 安全技术 01 汽车碰撞安全与轻量化 02 损伤生物力学及人员碰撞保护 03 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技术 04 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 05 交通事故深度分析 06 弱势交通群体(VRU)安全保护 07 汽安安全性能评价与标准 09 汽车电子技术 01 整车控制技术 02 整车电子电器架构 03 新型电子元器件的应用及典型电路方案 04 软件及硬件系统 05 汽车传感器及执行器 06 平台化、模块化设计方法 07 控制策略 08 多媒体系统/资讯娱乐系统 09 动力总成/底盘/车身电子控制 10 电子产品产业化思路 11 电器及电子系统设计方法 12 电控系统控制方案 13 电磁兼容性(EMC) 14 车载以太网技术及应用 15 电控售后诊断技术及软件空中升级(OTA等) 16 车联网后的汽车网络信息安全策略 17 满足未来电子电器架构的域控制器构想及方案 10 制造技术 01 铸造、锻造、冲压等热成型技术 02 整车及动力总成装配技术 03 绿色节能与再制造技术 04 先进制造工艺管理体系 05 复合材料成型技术 06 轻量化材料制备技术 07 模具设计 08 检测与测量 09 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 10 焊接、连接及栓扣技术 11 数字化与智能制造 12 动力总成装配技术 13 冲压技术 14 汽车涂装技术 15 紧固件设计与应用 16 紧固件制造与控制 17 紧固件装配与防松 18 紧固件验证与失效 11 工程建设与装备 01 智能制造应用与实践 02 数字化工厂 03 智能装备技术与应用 04 智能工厂规划与设计 05 机器人与自动化控制 12 汽车轻量化技术 01 轻量化设计(尺寸优化、形貌优化、拓扑优化、参数化优化等) 02 轻量化成(型)形工艺(包括连接工艺) 03 轻量化材料(高强钢、铝合金、镁合金、工程塑料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开发及应用技术 13 汽车新材料 01 先进电池材料 02 先进表面处理材料 03 橡胶材料 04 摩擦材料 05 汽车高性能胶 06 先进NVH材料 07 耐腐蚀材料 14 汽车仿真与测试 01 整车及零部件仿真与测试技术 02 汽车仿真与测试设备 03 仿真与试验验证 04 CAD/CAE/CAM/CFD工程分析技术与优化 15 先进汽车车身设计 01 先进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技术 02 车身CAD/CAE/CAM/CFD分析技术与优化 03 智能制造技术在汽车车身制造中的应用 16 整车产品与性能开发 01 整车产品设计开发技术 02 整车性能开发技术 03 汽车数字化开发技术 04 汽车产品 17 汽车空气动力学 01 整车空气动力学性能开发 02 风噪性能开发 03 造型与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 04 空气动力学与整车性能集成开发 05 新能源汽车空气动力学性能开发 06 汽车风洞试验技术 07 空气动力学主动控制技术 08 赛车空气动力学性能开发 09 整车热管理控制与开发 10 发动机热管理性能开发 11 空调性能开发 12 新能源电池热管理技术 13 水管理技术 14 虚拟风洞开发技术 15 高精度CFD仿真分析技术 18 汽车可靠性技术 01 虚拟试验场技术 02 汽车可靠性试验及评价 03 汽车可靠性设计 04 汽车可靠性仿真分析 05 汽车可靠性生产制造 19 技术管理 01 产业发展战略 02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03 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04 整零关系 05 产品与市场趋势 06 技术路线图 07 研发方法论 08 产品开发体系与流程 09 技术评价与决策方法论 10 产品设计方法论 11 商业模式 12 产业跨界与协同 联系人:周伯阳 电话:010-50950041邮箱:zby@sae-china.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