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转化医学已越来越被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在这样一个改善人类健康、科学发展必需的时代大背景下,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分会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承办的“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中国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大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大会”联袂于8月14-17日在哈尔滨市召开,来自国内外上千位代表围绕“学科交叉,促进转化”这一主题进行了48场次的讨论和交流,就“转化医学一定要落到实处,而不是赶一阵潮流”的观点形成了共识。 接受科学网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医大校长杨宝峰介绍,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也是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倡导的一个前沿性话题,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建立相互间的直接关联,缩短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距离和过程,把基础医学成果快速地转化为临床应用,使广大群众直接受益于最新医学科技成就。 现阶段,转化医学的意义及价值已引起全球范围的瞩目,各国纷纷开始制定实施种种计划。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大约有40余家大学和医学院建立了进行转化研究的医学中心或医学转化中心。英国在5年内已投资4.5亿英镑用于打造转化研究中心。针对北方地区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重大疾病发病率较高的特点,2010年7月,杨宝峰院士与杨胜利院士在国内共同倡议并建成了“东北转化医学中心”,动员基础、临床、药学等专业人士设计科研方向并开展工作,期望在转化医学领域有所作为。 “转化医学是临床研究的马达、驱动力和加速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教授惠汝太教授指出,转化医学是从基础研究的实验台开始的,科学家从分子、细胞、动物水平深入探索、揭示生物学现象与疾病本质,最终在临床“开花结果”。科学进展转化到临床,跨越的不是鸿沟而是大峡谷,转化医学的这一“双向性”,意味着基础研究要为临床提供诊治、预防疾病、评价治疗影响的的方法与工具;而临床研究则要通过观察疾病的性质与进展,激发基础研究并指引其前进方向。一句话概括,“学科交叉注重交流,成果共享促进转化。” 与会专家学者均认为,我国目前转化医学在实现转化的过程中尚有诸多的障碍和沟壑,缺乏足够的转化资金及投入则是其中的主要矛盾。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需要很高的转化成本,且回报周期较长。同时,缺乏政策支持和主动的参与者,实验室与医疗单位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也是经常遇到的实际困难。但最关键的是,对我国来讲,转化医学研究必须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不能搞浮夸、赶时髦。换言之,要做好转化医学,必须坚持为临床服务,任何课题立项的前提是紧密结合临床,以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做出的研究自然就属于转化医学。 在为期3天的学术大会上,共有263位讲者围绕《干细胞与心脏发育的表观遗传学修饰研究进展》、《心脏离子通道病临床诊治的基因与遗传学基础》、《依靠循证医学证据更加安全有效预防脑卒中》、《药械合一靶向清除AS斑块巨噬细胞的新方法》、《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的Cut Off值及其临床意义探讨》、《络病研究与转化医学》等专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从基因组学、生物工程、中医药学、临床研究及人群研究等方面,充分展示了心血管基础和转化领域的最新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国际病理生理学会主席及原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韩启德教授评价说,病理生理学应该与临床紧密结合,否则就缺乏存在的合理性和活力,这次会议着力于转化医学,并请大批优秀临床医生参加,是很好的举动。希望大家充分结合临床,以问题为研究导向,由临床实际提出科学问题,并努力应用到临床。据悉,在本次大会上,还成立了“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 另据了解,本次学术大会还同步举办了第四届寒地心脏病学会议暨第六届东北高血压及相关疾病论坛,与会代表将寒冷地区气候因素,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与心脏病的发病率有机结合,围绕肾血管性高血压诊治现状、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高血压病人的心率管理、心电现象在疾病危险分层中的意义等话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和交流。专家学者们的共识是: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冬季及高纬度地区,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的患病率和致死率急剧飙升,且远远高出其它季节和南方地区,相关防治工作刻不容缓,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