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历时52天、航程6600海里、下潜十次的“蛟龙号”日前搭乘“向阳红09”船回到江苏江阴的苏南国际码头,完成了中国大洋第35航次第一航段科考任务,取得各种生物样品116个。来自国土资源部、清华大学等单位的验收组专家认为,本航段是我国从事大洋科考以来获取生物成果最丰富的一次。 第一航段现场指挥部总指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介绍,7月16日以来,“蛟龙号”先后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区开展了8次下潜作业,在西太平洋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开展两次下潜作业,多名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先后随“蛟龙号”深入海底作业,精确定位取样,取得各种生物样品116个,富钴结壳样品21块、99.2公斤,多金属结核样品24.32公斤,岩石样品22块、107.7公斤,沉积物样品26管,海水样品共1232升。 刘峰表示,本航次二、三航段将从今年11月开始,作业区域位于西南印度洋的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热液硫化物勘探合同区,这一区域海底石笋林立,将是“蛟龙号”第一次在海底地形更加复杂的环境下开展下潜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