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官方网站日前公布了我国首份工程教育“体检报告”,其中指出,工程科技人才基本满足了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但工程教育依然存在办学特色不够鲜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 教育部日前公布了由教育部评估中心研制发布的《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3年度)》(以下简称《报告》),首次尝试将工程教育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需求适应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作为指标来分析我国工程教育现状和质量。第一次接受“全面体检”的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状况到底怎样?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工程教育进行改革? 社会需求适应度高 用户满意度高 我国工程教育在不同时期为社会输送了两千多万工程科技人才,在载人航天、南水北调,以及轻工食品等领域发展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报告》通过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6个行业组织的调查得出结论,我国工程教育培养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基本满足了不同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八成的用人单位能够招聘到所需要的工科毕业生,近七成工科本科毕业生实际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程度较高。 《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本科工科毕业生总体满意度比较高,对工程教育总体质量基本认可。但是,一些用人单位反映,工程教育对学生工程核心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毕业生对工程科技前沿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等方面较为滞后。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王孙禺认为,工程教育因学生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而常受诟病,存在“与行业发展脱节”“创新不足”等问题。现在,只能说我国是工程教育“大国”而非“强国”。 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获得国际认可 我国自2006年开始构建具有国际实质等效、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该体系认证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2013年6月,该体系加入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获得了国际认可。 对此,汕头大学执行校长顾佩华表示:“经济全球化,离不开人才和教育全球化,尤其是离不开工程技术人才的全球流动和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 截至2013年,我国已在机械、计算机、化工制药、水利、环境等15个专业领域开展认证工作,共有137所高校的443个专业通过了认证。 除了来自国际通行的外部质量保障,我国高校层面也开始建立用于专业自我评价与监测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认证专业所在高校基本都建立了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文件,并着手建立用人单位、毕业生和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但是,实际情况是仅有少数专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持续改进机制。 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坦言,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是《教育规划纲要》的明确要求,“让教育质量接受社会评价,教育成果接受社会检验,教育决策接受社会监督”。 《报告》明确指出,高校在工程教育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即工科专业办学理念与国际先进工程教育理念存在较大差距,办学特色不够鲜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以教为主”传统教学模式仍占据主流。 当前,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联合办学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对此,吴岩认为,行业企业参与培养目标的制定与评价、对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学习产出评价等诸多环节带有随意性、片断性和被动性,没有在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校企深度融合。 吴岩还表示,目前并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办学法规和配套细则,还未对注册工程师制度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行有效衔接,这些势必对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带来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