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晚,博雅文化沙龙之“透视转基因”——“转基因,你真的了解吗?”在北京大学金光生命科学楼邓祐才报告厅举办。作为北京高校首个面向社会的转基因科普讲座,本次活动邀请了三位中国生物学界重量级嘉宾来到现场,他们是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许智宏,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研究所所长、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饶毅,北大“十佳教师”获得者、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顾红雅。活动由北京大学研究生会、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会主办。校内外听众300多人参加了活动,本次沙龙的受关注程度大大超出预期。
嘉宾对话现场 首先,北京大学研究生会主席韩非池对本次活动进行简单介绍,博雅文化沙龙是研究生会的品牌活动,邀请来自社会各界的精英作讲座,主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热点。当下转基因食品已经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但社会对转基因知识的了解相对匮乏。本次沙龙提供了深入探讨转基因技术的机会,邀请学术界专业人士对转基因知识进行普及。 接下来本场沙龙正式开始。从转基因技术的产生到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转基因技术发展遇到的种种困难到我们应如何理性对待转基因,嘉宾的精彩分享得到了现场听众的阵阵热烈掌声。 本次活动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针对“什么是转基因?转基因到底安不安全?”这个问题许智宏院士作了生动精彩的介绍。第二部分:主持人针对当今转基因的热点问题向嘉宾进行提问,比如“转基因会不会打破自然界物种平衡”“转基因的利弊”“转基因与食品安全的关系”等。第三部分:现场听众就自己关心的对转基因的疑问与嘉宾进行互动。 首先,许智宏院士对“什么是转基因?转基因到底安不安全?”进行了精彩的阐述,并通过丰富而生动的例子让大家感受到了生物工程与现代农业之间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植物是食物的主要提供者,而许多农作物,如栽培稻是通过人工驯化的方式由普通野生稻驯化而来,这经历了长期的选择。经过驯化,番茄果实变大上百倍,马铃薯块茎变大几十倍,黄瓜由苦涩难食变得清香可口。美国农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诺曼博洛格博士(Dr. Norman Borlaug)将小麦从高秆变为半矮秆,被誉为“绿色革命之父”;袁隆平院士培育出具有杂种优势的杂交稻,大大提高了其产量;而小黑麦就是小麦与黑麦杂交的结果。在作物育种的过程中,科学家利用了大量的杂交方法,其中就涉及到大规模的基因转移。 总之,今天给我们提供食物的大多数农作物都是人类长期人工选育、转移基因的结果。基辛格说过:“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 许智宏院士指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发展速度很快。全球转基因作物2012年种植面积与1996年相比增长了100倍,生物技术育种效益进一步展现。生物技术成为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问题,许智宏院士说,为评估转基因食物的风险,我国已建成与国际接轨的评价与管理法规体系以及技术支撑体系,从分子特征、食用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不少国际组织和政府的食品安全机构普遍认为,经过科学评估、依法审批的转基因作物和产品是安全的,它的风险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接着许智宏院士介绍了转基因食品的几个热点。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吗?事实是他们每天都在吃转基因食品,只是美国对于已被批准生产的转基因产品并无必须标识的要求。 转基因作物会破坏免疫系统和致癌吗?已有的严格的科学实验并不能证明这一结论。许智宏院士还讲到“先玉335”玉米“安全事件”,其实这些不是转基因玉米,根本与转基因无关。 最后,许智宏院士强调,应该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转基因,不能将转基因妖魔化、政治化,并呼吁全社会从理性的角度看待转基因技术和产品。 接下来是主持人提问环节,关于人们对“转基因会不会打破自然界的物种平衡、会不会改变物种原来的特性以及改变其代谢”的疑惑,顾红雅教授给予了耐心的解释。她认为,这没有必要担心,因为植物中的叶绿体最早就来自细菌,这些基因交流本来在自然界中就存在。转基因技术只是有目的地转入一个或极少数的基因,进行定向改造,比如青蒿素产量低,转基因后提高青蒿合成代谢青蒿素的某个步骤,使之产量提高。这些做法并没有切断转基因植物与其受体植物之间的基因流,产生不了新的物种。而对于“转基因的弊端有哪些”及“农作物的抗虫基因,毒蛋白杀死害虫,会不会加快产生超级害虫”等等这些疑问,许智宏院士解释道:有消息说抗除草剂的作物田间出现疯长的杂草,其实并不是转基因产生的,而是过量使用除草剂的结果,使杂草抗药性增强,这与长期使用抗菌素的结果使细菌产生抗性一样。科学家在温室里做过实验,如用转基因植物连续几代喂饲昆虫,会使害虫比较快产生抗性。但在自然条件不会如此,比如美国种子公司出售的转基因作物种子中必须混有一定比例的非转基因种子,由后者长成的非转基因植物成了“保护”害虫的庇护所,害虫还可以跑到附近的非转基因农田生存。至于有些商家标注花生油、葵花籽油不含转基因成分,这完全是商家招徕顾客的噱头,因为全世界都还没有转基因花生和向日葵生产。最近发改委已发文禁止广告中的这种不正当竞争。针对“转基因与食品安全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饶毅教授解释说,中国关于是否转基因的标记不可靠,如果转基因是不安全的,光靠标记在中国并没有用。因为在原理上经过美国批准的转基因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人们才能安心。而在目前阶段,中国官方和民间都难以建立广泛的相互信任。 最后是听众提问环节。有些听众从贴近生活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比如“一个西红柿如何分辨它是不是转基因的?”顾红雅教授说,这用肉眼一般是看不出来的,转基因食品在我们国家是要求标示的;转入的外源基因可以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验出来;不过像转基因的紫色西红柿还是可以用肉眼看出来的。当问到“中国科学家研究的转基因产品产业化过程中,中国企业是不是面临外资企业的竞争?”这一问题时,许智宏院士答道:这是肯定的,现阶段中国条件不成熟,很难形成大的产业,还需要出台更多政策培养并支持更多有能力的企业。在提及动物转基因应用的话题时,许智宏院士讲述了美国大马哈鱼的例子,美国的转基因大马哈鱼食品已经通过了安全认证,但仍未投入市场,这是因为捕获野生大马哈鱼的那些人坚决反对,怕影响他们的利益。看来影响动物转基因项目的因素远不只技术因素而已。接着饶毅教授补充道,使动物瘦肉增加肥肉减少的转基因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目前还没成功。有些同学对于转基因的研究也感到担心,害怕万一研究方向错误导致无法恢复原来的基因。许智宏院士的回答再次给了我们信心,他讲到我国聪明的科学家们早在50年代就建议政府建立国家种质资源库,收集世界和中国各地的农作物品种和野生近缘种,90年代末又建议把野生动植物基因保存下来,在昆明建立野生动植物基因库。科学家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分离克隆出有用的基因,用于生物技术育种,科学的本质是为人类谋福利。 最后许智宏院士针对“如何科学对待转基因”给大家的建议是:“转基因发展还不到20年,希望同学们能理性地对待转基因,要以科学试验的结果为依据,不要轻信网上的传言。转基因研究中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更多新技术的出现(比如基因组编辑等),转基因技术必将在作物育种和农业生产,乃至药物开发、环保等方面作出更多的贡献。” 至此,作为北京高校首个面向社会的转基因科普讲座,在全场听众持续而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延伸阅读: “博雅文化沙龙”是北京大学研究生会的品牌活动,致力于邀请来自政、商、军、文、体等各界精英,与北大及北京各高校同学一起,以平等、有度、包容、自由的精神讨论社会上的热点议题和文化现象。该系列活动开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8次,沙龙主题涵盖互联网金融、房地产金融、大数据等经济金融类话题;中国与美国双边关系、克里米亚大变局等政治议题;女性历史地位的演变等社会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