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行业已在依靠数据资产的运营来转型,而与数据联系最密切的电信运营商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大数据时代,什么资源最值钱?无论是引领潮流的互联网企业,还是积累丰厚的传统企业,都对这一答案探索许久,最后,“数据资产”的概念赢得了共识。其实,很多行业已在依靠数据资产的运营来转型,而与数据联系最密切的电信运营商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据调研机构IDC研究报告,未来10年全球数据量将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35泽(ZB)。其中,电信运营商作为数据生产者,其优势是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 但是,如何获得更多数据?如何尽可能地挖掘数据价值?又如何突破数据开放的限制,在当前有限的政策范围内与其他行业、企业一起将数据资产变现? 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关村(000931,股吧)大数据日及随后的产业互联网大会上,电信行业大佬们对上述问题争论不休。能够肯定的是,这场电信运营商对数据资产运营的合作与竞争,将会在在2015年的战场上愈演愈烈。 数据资产从何而来 电信运营商到底可以获得怎样的数据? 不要惊讶—只要手机处于开机状态,电信运营商就可以知道你的位置信息,从而获取你每天的活动轨迹;只要进行了语音通信,它就可以了解你的朋友、亲属、同事等各类生活和工作的圈子;在网上使用了哪些应用,具体到访问了哪些网页,是什么内容,也能被电信运营商一手掌握;还有手机终端配置和消费信息,一切展露无疑。 参与这场产业互联网大会电信分论坛的中国移动高级工程师何鸿凌,曾对数据资产来源做过更详细的分析。 “第一部分是来自业务支撑系统的数据,由客户关系管理、计费、客服、渠道等IT系统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产生。它们最早被定义和识别出来,被应用得非常广泛。”何鸿凌说。 例如用户资料、使用记录、费用记录、付费关系、客户咨询和投诉的语音和文字记录、电子渠道的交互信息。 还有网络系统产生的数据,即那些来自“管道”的数据。比如,位置信令、开关机信令(在其中有开关机的地点,使用的终端等信息)、漫游信令等。 来自电信运营商自有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品也贡献了大量数据。比如,来自网页和手机客户端的数据;来自后台的访问日志和交易记录、收藏、关注等信息;UGC(用户生成内容)数字内容等信息;监测数据等等。 用户的各类偏好数据一条条汇集起来,被标上电信运营商设定的各类标签,汇入数据的汪洋大海中,成了数据资产的一部分。 资产如何“变现” 据中国移动集团业务支撑系统规划部信息管理处处长陶涛介绍,现在中国移动全网大概有400多个标签。其实,早在2002年,中国移动就利用经分系统对数据资产进行分析,用于移动体系的内部管理。 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移动业务的普遍开展,对数据资产的运用进入了新阶段。据了解,全球120家运营商中,已经有48%的企业正在实施大数据战略,试图打造全新的商业生态圈。 美国最大的本地和长途电话公司AT&T和星巴克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用户的位置信息,通过客户在星巴克门店附近通话或者其他通信行为,预判消费者的购物行为。 而日本最大电信服务提供商NTT则在建立自己的资料库,聚合大量的医疗专业信息,创新医疗行业的社会化整合。 国内三大运营商也在探索将数据“变现”的途径,构建大数据基础设施平台,从现有网管系统和经营分析等系统着手,推动大数据分析能力建设。 比如,针对最基础的位置数据,中国移动分析了人口分布图,分析地区人口的结构属性和消费特征,推送给中小企业进行精准营销。 “我们跟航空公司合作,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有一部分出行客户有到拉萨长途旅行的需求,但是以前这个航空公司并没有到拉萨的航线,所以现在航空公司可以根据分析结果申请拉萨的航线。”陶涛举例说。 数字资产的应用也可以延伸到智慧城市建设上。中国联通(600050,股吧)宽带公司大数据应用部总经理李振军表示,根据实时的人口分布数据,可以变现在交通建设与旅游产品的结合上。此外,数字资产还可应用于抢险救灾等公益用途。 中国电信也在发力。据了解,2014年11月,中国电信联合7家公司、机构共同发起了“中国企业大数据联盟”,涉及运营商、大数据服务提供商、应用提供商多个行业,参与企业共45家。中国电信期望借此主导制定“大数据跨界标准”,合作构建大数据产品及应用生态链,将数据资产变现。 “变现”的难度 不过,行进途中仍有不少问题摆在眼前。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数据日及相关论坛上,所有的电信运营商在谈及数据资产变现途径及设想时,一定会立马和“侵犯隐私”撇清关系:运营商绝对不会对外提供具体数据,而是会把数据加工成服务,并将服务应用于实践,会“考虑到用户的隐私和数据的绝对安全”。 一方面,数据资产的开放度确实受到用户隐私和相关政策的约束;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想说的是,数据如果都给你,难道要做一次性买卖? 对于前者,工信部第24号令《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规定,运营商在把数据提供给第三方时,首先要有最终用户的授权,而且特殊信息必须加密。在业内人士眼中,绝大多数运营商提出的数据资产变现的应用都将受制于开放度有限的法规。 而针对第二个顾虑,中国联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事业部副总经理范济安更是直言:“数据不是一次性使用物品。尽管当初你对天发誓只是用在征信层面上,但是一旦你把数据拿去,我根本没有技术手段来跟踪你是否确实只在双方协议的条件下使用了数据。” 不仅如此,运营商如何让提供的数据更全面也是个问题,全面的数据比分割的数据价值远远大得多,这也是在“变现”中吸引客户的关键条件之一。但是,获取更全面的数据不仅涉及不同电信运营商的融合,也关系到不同行业的数据融合。 “我的第一个愿望是3家运营商先把数据凑齐了,正因为运营商之间有标准和协议,可以允许用户从A网到B网,从中国到美国。那么为什么这种思想今天不能从传统的电信业务延伸到数据领域?”范济安反问道。 但是,有专家同时指出,促进数据的融合既要靠市场自身的努力,也要靠有公信力的统一大平台来推进,而这个平台怎么建设、谁来建设,还是一个要不断探索和尝试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