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上午,受到中国关注智能制造和数字工厂的人士热切期盼的第二届中国数字工厂推进大会(DFC’2015)在成都召开。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机遇期和紧迫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向我国制造业袭来。这场变革,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同时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等多方面的突破而引发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将给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这为我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中国制造业者要放开心胸,拥抱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兴信息技术 两化深度融合正在开启中国制造业的新篇章。而在此过程,中国的制造企业、工厂、车间乃至生产线都变临一轮巨大的变革,创新迫在眉睫。如何在新科技革命浪潮中和汹涌而来的数字制造革命浪潮,让中国制造企业走向发展的新时代,顺利完成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大幅增强竞争力,是举办中国数字工厂推进大会的一贯宗旨。以此,大会希望给制造业人士提供更多的新思维、新见解、新模式,期待着让诸多专家和与会嘉宾进行更多的深入交流,为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水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此次大会召开的前一周,恰逢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由国务院正式颁布。所以,这次大会是一次践行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的大会,也是一次推动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大会。 杨海成:中国制造从传统的工厂向数字工厂的迈进,需要很大付出,从数字工厂迈向智能工厂,更为艰苦。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先生在主席致辞中说:“此次大会在成都召开之时,恰逢中国制造2025颁布之际,互联网+全面推动之际,在我国与德国及其他友好国家密切合作之际,我相信,本次大会将会提供丰富的营养大餐,能够洞察了解全球先进企业的经验和优胜之道。” 而在其后的主题为《从数字工厂走向智能工厂》演讲中,杨海成讲道,在中国制造2025颁布、工业4.0的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业走向何方,正成为业界人士关注的问题。他围绕着两大问题展开了阐述。第一,互联网+为制造业带来新的变革和机遇,包括如何创新工业发展新模式。第二,在推动智能制造的过程中,如何建立一个面向未来的智能工厂。杨海成谈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到了一个基于智慧和网络的智能机器大生产时代,这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过去,机器替代人的一部分体力,今后,将替代人的一部分智力,这将使人类进入到一个智慧的大生产阶段。在最后的总结中,杨海成讲到,中国制造从传统的工厂向数字工厂的迈进,需要很大付出,从数字工厂迈向智能工厂,更为艰苦,在国家的战略框架的引领下,中国的制造业一定能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定能走在全球制造业的前列。 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起草单位之一,中国工程院咨询服务中心处长延建林博士代表工程院的起草人,做了题为《中国制造2025:迈向制造强国的第一步》的演讲。他讲道,中国制造2025开头的一句话就是:“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之所以强调它,就是因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接下来,延博士围绕着中国制造2025背景、目标、关键要素一一做了介绍。 延建林:说到“机器换人”,有一种大家最不愿意的苗头出现,即:用外国的机器换中国的工人。 延建林透露,现在有关部门正推进智能制造战略的二期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几个问题:首先,从战略层面,明确中国版的智能制造方针,可用8个字来概括:符合国情、形成特色。第二,不同行业企业如何来实施智能制造,提供智能制造的路线和参考。第三,智能制造业的产业基础,智能装置、核心部件、关键软件、标准化建设、创新平台必须要加快推进。说到“机器换人”,有一种大家最不愿意的苗头出现,即:用外国的机器换中国的工人,这不能说是中国智能制造的一种好结果。所以中国的智能制造装备首先要跟得上去,智能制造的软件要跟得上去。第四,解决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深度融合问题。包括智能制造装备的安全、自主可控问题;第五,要加强基础网格建设,构筑智能制造的基础和环境。第六,要培养、发展智能制造人才队伍的建设。 延建林最后说,中国正处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期,中国制造2025拉开了中国制造迈向又大又强目标的序幕,智能制造是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是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使我国的制造业不必亦步亦趋的跟随在人家后面,而是可以站在新技术革命的同一起跑线上,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具有跨越发展的极大可能性。我们必须赢得主动,有所作为。 工业4.0是近期制造业乃至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话题。对此,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有自己的见解。他在《工业4.0离我们有多远?》的演讲中,谈到现在美国、欧盟各国、日韩等制造业先进国家都在经历着制造业模式变革的过程,中国的有自身的特点,那就是产业链长和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很多人对中国搞工业4.0没有信心,即使去搞,也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曲道奎从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曲道奎:第四次工业革命更着重于灵活性,即柔性、智能,同时深度考虑了资源要素,其核心点是以智能设备为支撑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万物互联。 第一,在谈到“工业4.0是否已经来临,还是悬浮在空中”判断时。曲道奎讲,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最大区别在于,以前是生产效率、生产质量的大幅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基依于的核心点在于规模化,而第四次工业革命更着重于灵活性,即柔性、智能,同时深度考虑了资源要素,其核心点是以智能设备为支撑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万物互联。工业4.0本质上依然是制造模式的变革,制造装备的变革。现在信息化的平台、环境和设备都已出现并已相对成熟,完全可以支撑起工业4.0,不过自身继续向更完善、更精细化的方面发展。而CPS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除了上述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和社会因素也驱动着工业4.0的普及开来。 第二,他阐释了工业4.0及与M2.0(第二次机器革命)、M3.0(企业模态的第三次革命)的关系。他认为,工业4.0不是单独的工业4.0革命,还将带来更广泛的社会其他相关变革,是一种系统化的变革。 曲道奎也在演讲中流露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他认为,新工业变革形势下,我国的智能制造在快速发展,而发达国家也在加速发展,而且由于起点高,他们很可能走得更远,所以中国制造业要抓住机遇,务必尽快完成自身变革,迎头赶上,否则差距会越落越远。 中德工业4.0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国家**计划”特聘专家李万林博士也谈到了工业4.0,他演讲的题目是《工业4.0的方法和方向》。 李万林:工业4.0的概念是革命性的,但是其实现形式是渐进式的,不会一蹴而就。 李万林以多年留德和在德国企业工作的背景,从产业联盟的角度为现场观众对德国工业4.0进行了梳理和介绍。他讲到了德国企业围绕工业4.0进行的探索和工作,以及工业4.0在德国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愿景。他介绍道,现在除了智能生产外,德国业界又把“智能服务”添加到工业4.0的范畴中,这就使得整个产业都实现了数字化,可以实时地获取数据,凭借着数据的支持,可以在产业链中随时对解决方案进行优化。工业4.0可以实现了人—物体—系统能够得到有机地结合,开创了大规模生产下的个性化定制模式。李万林还深入了讲解了CPS,令人顿开茅塞。 李万林认为,工业4.0不仅是德国应对国际间竞争加剧的战略,全球几个制造业大国也都提出了基本相似的方针对策,如“中国2025”,本质无异。中德之间今后要增加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这对两国战略目标的达成都会大有裨益。 最后,他总结道,工业4.0的概念是革命性的,但是其实现形式是渐进式的,不会一蹴而就,所以,中国在实现工业4.0的过程中,过程就是目的,这就意味着国内企业要重视积累。机会是常会来敲门的,有了深厚的积累,工业4.0就有可能拥抱我们。 有两位来自厂商的演讲人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案例。一位是西门子PLM软件中国区技术总监方志刚先生。德国工业4.0的推手之一就是西门子公司,美国“制造业再回归”规划的骨干企业也有西门子。方志刚介绍了西门子数字工厂的最新进展,西门子自身对工业4.0的理解,介绍自身的工业4.0的实践经验,介绍数字化企业软件套件及在中国的推广计划。 方志刚介绍了西门子数字工厂的最新进展 另一位是罗克韦尔自动化大中华区市场总监程杰先生,他的演讲题目是《互联企业助力智能制造》。互联企业是罗克韦尔在3年前提出的一个概念,已经落地了,产生很多精彩案例。程杰阐述了互联企业与“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的关系。又结合美国制造业对美国社会和国力的重大影响,展望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成功转身成智能制造后,中国社会将发生的美好变化。程杰还介绍了罗克韦尔关于智能制造的认识,以及对此下的定义,如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和精准执行等,深受现场专家所称道。他还介绍了罗克韦尔的种种业务创新的案例如何给制造企业带来提升之处。 程杰介绍了罗克韦尔关于智能制造的认识,以及对此下的定义,如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和精准执行等。 此次大会受到了关心中国制造人士的高度重视,在上午的主旨大会会场里,座无虚席。正如科技部“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办公室主任、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秘书长黎晓东研究员在大会致辞中指出那样:这次大会,锲合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和实际,必将对制造企业数字化工厂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继主旨论坛成功召开后,28日下午,第二届中国数字工厂推进大会(DFC’2015)的工业4.0峰会顺利举行。围绕着工业4.0如何在中国落地实施的问题,来自国内最高科研院所和著名企业一线的专家、学者和技术权威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和热烈的讨论,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深入地、面对面地互动。 宁振波:Cyber实质上指的是一种控制机制,而控制的载体才是信息(Information)。 中航工业信息技术中心首席顾问宁振波研究员首先发言。他简要地梳理了工业4.0的战略要点——一个网络、两个主题、三项集成、八项计划后,为其核心CPS进行了精彩和精僻的正名阐释。 宁振波认为,要想了解智能制造,必先深入了解CPS。欲深入了解CPS,必须要了解Cyber。Cyber被译为“信息”,但其实Cyber的含义与信息(Information)概念迥异。Cyber有控制、网络、协同、众创、虚拟的含义,其词源希腊单词有“舵手”之义。1947年,控制论出现后,产生了与现在接近的构词形式,1967年,互联网先驱使用了“Cybersbase”这个词形 。所以,Cyber实质上指的是一种控制机制,而控制的载体才是信息(Information)。所以,现在CPS,只能有一个译法,就是:赛博—物理系统,而非信息—物理系统。只有把专业术语搞清楚了,技术路线才能弄清楚了。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宁振波介绍,在Physical时代,制造业用的方法是制作出实体后的试错法,而在Cyber时代,能通过建模的方法,来确定是否可以投产。Cyber空间中的Physical,就是指从数字样机到实物产品。所以未来的制造模式是从Physical到Cyber再到Physical。 关于中国如何推进工业4.0,宁振波谈了自己的看法。如果把未来最高的制造业水平比作高中毕业,那么美国是4年级,德国和日本是3年级,中国只能算2年级。如果在2049年,这些国家要一起高中毕业,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道路和技术路线一定要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制造业现在需要2.0补课,3.0普及,4.0示范。而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一哄而上,哪些企业补课,哪些企业普及,哪些企业试点,并未搞清楚,所以,现在就需要把它们分类,制定适合它们各自发展的目标。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中国制造2025就有失败之虞。 谭杰:制造者如何有效地感知及获取上述信息,将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智能制造系统与装备研发中心主任谭杰研究员有多年在企业实地科研的经验,他从技术角度介绍了智能制造领域需要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谭杰从制造工厂实践一线角度,谈到了智能制造中的数据特征问题及需求的问题,并以亲身经历分享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在制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常见问题,用什么方法加以解决是非常值得探讨的。如,在实际生产中,干扰比较严重,如耦合,涉及到人、物、设备、产品等复杂对象。制造者如何有效地感知及获取上述信息,将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智能制造、数字工厂都离不开智能感知技术,谭杰还从信息收集、获取、处理等环节谈到了信息感知和处理的一系列技术进展。 他还举例到,机器间的数据传输,还要面临着一个数据有效性问题。现在虽然有以太网等各种总线,但依旧面临着一个不能在已有的网络中添加新设备的问题。 陈冰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快,未来是企业竞争的一个新常态。 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顺德分所所长、副研究员陈冰冰博士在题为《数字工厂推进的障碍与对策》演讲中,分享了他几年来服务珠三角地区制造企业过程中一些感受和思路。 他谈到,在广东,自己感受很深的是:现在已进入到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快才能创造效益。大公司不一定能干得过小公司,但快公司一定能干得过慢公司。工业4.0也好,智能制造也好,所有的出发点就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快,未来是企业竞争的一个新常态。 陈冰冰谈到研发、制造环节如何加速的问题。他举个某一品牌定制化衣柜的案例。生产这种衣柜的企业称,他们生产的衣柜没有一件产品是相同的。他剖析了这件高度定制化产品的全生产流程。 陈冰冰认为,数字工厂已改写了传统制造中“可重复化”特征。数字工厂的制造需要整合产业链的各个资源来完成,所以,它的一个使命就是持续地服务和改进。 陈冰冰还谈到PLCOPEN在国内企业实施的现状和问题。工业4.0的底层信息系统和标准体系就是PLCOPEN,但是目前国内工业4.0火热而PLCOPEN被冷落,这不是一种正常态。 沈斌:数字化工厂是迈向工业4.0的第一步。 同济大学中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执行主任沈斌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就研究虚拟制造(当时称之为网络协同辅助制造),是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的前辈专家。他在题为《数字工厂是迈向工业4.0的第一步》演讲中,首先介绍了工业4.0的德国原版定义。其核心讲的是“产业价值链相关的活动、能力和速度,实时掌握所有信息,在任何的时间点导出优化的价值”,这可以概括为“信息”和“速度”。所以,接下来很自然得出结论,即:数字化工厂是工业4.0的基础。 沈斌认为,工业4.0的基础,首先是数字。企业的所有活动都要数字化,数字化工厂是迈向工业4.0的第一步。最后,他谈到了自己在一线的实践和体会,受到了与会观众的热烈欢迎。 刘明:工业4.0的三大方向,一是生命周期的管理,二是工厂内部的垂直集成,三是跨工厂边界的水平集成。 制造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乃至工业4.0,都离不开各种高性能软硬件的支持。中国惠普有限公司西区技术咨询部总监刘明做了题为《构建IT新型态,服务数字工厂建设》的演讲。他介绍道,随着新一轮产业的展开,目前已经从大型机时代进入到客户服务器时代、互联网的时代。2010年以后,被称为IT的新型态。它是以云计算、社交计算、移动计算和大数据为主要特征的。他回顾并展望了IT新技术的发展轨迹和发展趋势。他预测,到2020年,可能300亿台移动设备,产生24万亿GB的数据量,有80亿的人会融到网络当中。在新的发展形势下,IT传统架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模式,应对这种海量需求。而惠普可能全面提供软件、硬件的解决方案。 刘明认为工业4.0的技术基础,就是CPS和物联网。工业4.0是在一个互联的智能世界中进行制造。智能工厂是智能世界的一部分,与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移动基础设施、智能厦宇连接在一起。而务联网和物联网是智能世界的两大基石。 刘明总结了工业4.0的三大方向,一是生命周期的管理,二是工厂内部的垂直集成,三是跨工厂边界的水平集成。而惠普可以为这三个方面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王志:工业4.0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数字工厂和实体工厂的结合,是实现工业4.0的一个必要过程。 工业4.0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数字工厂和实体工厂的结合,是实现工业4.0的一个必要过程。这不应该仅是一种宏观上的认识,也应该体现具体的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中。为此,北京优密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仿真技术总监王志进行了题为《数控加工仿真与监控解决方案》的演讲。 数字化工厂的管理流程是:市场分析、3D建模、CAE、工程设计、工艺设计、仿真优化、制造装配。王志主要谈了仿真优化这个环节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和优密提供的解决方案。 于万钦:在搭建完统一的系统模型后,可及时地智慧感知各个层面所产生的数据 工业4.0的一个核心目标是实现智慧工厂和智能制造,其途径就建立一个CPS融合系统,以实现三项集成、大数据分析和八项计划。重庆斯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于万钦的演讲《工业4.0怎样落地中国企业》,引起与会观众极大兴趣。于万钦从从企业实践角度,阐述了工业4.0对中国制造企业的影响及普及前景。他谈到,在搭建完统一的系统模型后,可及时地智慧感知各个层面所产生的数据,如果生产线上出现一个事故,就可以拾取到一个事故信息,此信息通过设备的服务传递到总线上,就可以由预先设定的对策自动驱动一个流程,此流程再加载其他相应的ERP系统或人员一起协作加以处理。甚至,一个信息会传递到上游的供应商。这样,制造业各环节要素相互协作就会变得智慧而且快速。 讨论与互动现场 峰会的最后一小时是嘉宾对话和与观众互动环节。宁振波、陈冰冰、航天一院十八所副所长张文海、综合动力院反应堆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黄彦平、长安汽车数字化研发平台总监、管理创新与信息中心总师唐湘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他们探讨的话题主要有: 务必搞清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究竟是什么,要牢牢把握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放手,不要纠缠于各种概念、热点所遮蔽。 现在制造企业的对生产线等制造设备的投资很大,必须要看清发展势,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投资,才能真正为企业的今后发展积攒后劲儿。 数字化、虚拟化兴起这后,实体化的实验究竟要不要继续搞。 简单的事情大家都愿意去做,一哄而上,复杂的事情都绕道走,制造业是国家的脊梁,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目标的转型升级更为困难,但是必须往前走。 最后,他们一致认为,工业4.0固然观念先进,但中国制造业者最关注的还应该是这些想法、构想如何落实的具体问题与实践。 几位嘉宾还兴致勃勃地回答了现场观众一些关于业务环节的具体技术和业务问题。 会议在现场观众意犹未尽的神情和经久不息的掌场中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