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蛟龙号”7000米下潜纪录,向10000米深渊进军

2013-12-19 10:43| 发布者: chenl| 查看: 1183| 评论: 0

摘要: ​7000米,是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所能到达的最深处,不过,在我国的“深潜英雄”、“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崔维成教授看来,这一深度还不够,他的最新目标是研制能到达海底11000米的载人潜水器,开创我国的深渊科技新领域。
       7000米,是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所能到达的最深处,不过,在我国的“深潜英雄”、“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崔维成教授看来,这一深度还不够,他的最新目标是研制能到达海底11000米的载人潜水器,开创我国的深渊科技新领域。在江苏省科协举办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会上,崔维成透露,最快5年,要将中国的科学家送到世界最深的阿里亚纳海沟,去看看1000米的海底世界究竟什么样,到底有没有鱼。
      为啥这么急?因为有了“蛟龙号”,全球99%的海底深渊我国已可畅行,但还有1%的海底还到不了。崔维成告诉记者,国际海洋界经过很有限的初步调查发现,6000米以下的深海生物与6000米以上的有明显不同,这提示深渊内的生态结构可能是另一套生态系统,但人类对它的认识几乎一片空白。
  如果缺了这一块,科学家就无法建立起完整的海洋生态模型,也无法科学地评价海洋资源开采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为了早日实现“深渊科技梦”,今年崔维成来到上海海洋大学,组建“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冲击11000米深渊,潜水器要承受多大的压力?“意味着每个平方厘米要承担1100吨重量,相当于一只拇指上托起一只军舰。”
  如何保证载人舱有足够的强度和密封性是攻克的难题。崔维成说,‘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球壳采用的是高强度钛合金,舱内三个人,但按照这样的模式来做11000米潜水器,不仅中国不行,国际上也做不了。”崔维成说,现在能做的钛合金的板厚,我们国家是90毫米左右,俄罗斯帮我们做“蛟龙号”的是114毫米,再厚就不行了。怎么解决?“我们准备将深潜器设计的直径缩小,把三个人的载人舱变成两个甚至一个人的,然后连接起来,用这种办法,避开技术瓶颈。”
  “潜水器不仅要下得去,还要能上得来。”崔维成说,潜水器到了海底会遇到很多风险,比如被外物撞击,或者被海底渔网缠绕住。为了避免这些,现在潜水器的设计上,将露在外面的东西都设计为可抛载的,一旦遇到问题,我们抛掉这些东西就可以返航。“因为这些露在外面的设备只是一个螺栓和主体链接。螺栓的强度、寿命就很关键,今年我们“蛟龙号”就发生了因为螺栓断裂导致采样丢失的情况。”因此,螺栓的检查,使用方面我们还要不断积累经验,尽量较少不必要的采样丢失。

  “这个月底,我们已经完成团队的组建。”崔维成说,“接下来,就要进入方案设计、验证阶段。如果资金没有问题,最快5年就能研制出11000米的载人潜水器。最晚8-10年,在我退休前要将中国的科学家送到世界最深的阿里亚纳海沟。”

    崔维成说,人类下到深渊去调查的竞赛已经开始。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英国和日本具有全海深的海洋调查设备,有三个公司正在研制全海深的载人潜水器。其中,由著名电影导演卡梅隆出资建造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于2012年3月26日由他本人亲自驾驶到了10898米的海底。“不过卡梅隆这次深潜并不圆满,发生了很多故障,12个推力器,有11个坏掉了,并没有拍到有价值的图片。”崔维成说,7000到8000米的深海我们已经证实有鱼类生存,但万米下的深海有没有鱼类,现在还是个迷,期待我们来揭晓。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