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圩部长: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打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版
--------在2014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的主旨报告
尊敬的路甬祥理事长、周济院长,
尊敬的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2014智能制造国际会议。这次会议以“创新驱动、智造未来”为主题,深入探讨新一轮产业变革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等重大问题,相信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借此机会,我谈几点体会和思考,与大家交流。
一、深刻认识和把握制造业发展新趋势
当前,全球正出现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对产业发展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国际上包括中国随之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理论界和产业界普遍认为,世界正处于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开端。虽然大家各自看问题的角度和关注的重点不尽相同,但普遍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有两个方面趋势值得关注。
一方面,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向深度融合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制造业是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互联网技术发展正在对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方式带来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实时感知、采集、监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促进生产过程的无缝衔接和企业间的协同制造,实现生产系统的智能分析和决策优化,使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讲,制造业互联网化正成为一种大趋势。比如德国提出的工业4.0计划,其核心是智能生产技术和智能生产模式,旨在通过“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把产品、机器、资源、人有机联系在一起,推动各环节数据共享,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
另一方面,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历史经验表明,每次产业变革都会催生一批新模式和新业态。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相互渗透、深度融合,正在深刻改变产业组织方式,加速形成新的企业与用户关系。一是由大规模批量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生产转变。互联网理念扩展到工业生产和服务领域,催生了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将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实时互动,使得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再大量趋同而是更具个性化。二是由集中生产向网络化异地协同生产转变。信息网络技术使不同环节的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现和动态调整合作对象,整合企业间的优势资源,在研发、制造、物流等各产业链环节实现全球分散化生产。近期,中国商用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ARJ21支线飞机为进行自然结冰适航试飞,完成横跨三大洲两大洋、飞越10个国家、辗转18个机场、飞行3万公里的环绕地球飞行壮举,取得巨大成功,受到国人关注!中国商飞公司为研制该型飞机组建的项目广域协同平台,采用主制造商+供应商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全球10多个国家、104家供应商之间的协同研发和制造,全机结构零部件约31000多项,中国商飞公司承担了7000余项,占22.5%,这就是典型的网络化制造。三是由传统制造企业向跨界融合企业转变。企业生产从以传统的产品制造为核心转向提供具有丰富内涵的产品和服务,直至为顾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企业、生产企业与服务企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例如,今年1月,谷歌公司宣布与四家整车制造企业和一家芯片制造企业共同成立开放汽车联盟,布局汽车操作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谷歌对于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判断。
当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广泛渗透,及其带来的工业互联网、工业云等一大批新的生产理念,制造业互联网化呈现出智能产品、众包设计、智能制造、在线服务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商业模式等几大鲜明特征。比如在智能产品方面,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嵌入传统产品设计,使产品逐步成为互联网化的智能终端。特斯拉被誉为“汽车界的苹果”,它的成功不仅仅是电池技术的突破,更得益于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了汽车制造。特斯拉对自己的核心定位不是电动车,而是一个大型可移动的智能终端,具有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通过互联网终端把汽车做成了一个包含硬件、软件、内容和服务的体验工具。比如在众包设计方面,众包设计以分散化为基本特征,通过开放网络平台,消费者个体参与创新设计从而满足个性化需求。中国家电企业海尔搭建了一个全球研发平台,纳入全球10万个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涉及电子、生物、动力等多个领域,共同参与产品设计。比如在智能制造方面,物联网是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近年来,中国在物联网高端传感器、芯片、通信协议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在交通、物流等领域的应用示范扎实推进,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两化融合的重要实现路径。棉纺企业无锡一棉利用物联网监测监控生产过程,把公司成品、生产过程、环境、安全、电能五个方面数千台(套)设备组成网络,并和企业局域网、互联网、移动网融合,实行了管控一体化。又比如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近年来全球涌现出一批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新型企业,凭借新的商业模式对传统市场形成了很大冲击。中国的小米手机,运用互联网思维,依靠个性化定制、供应链整合及饥渴营销等新商业模式,在很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成功,创业三年来,销售额从2011年的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16亿元,年均增速接近700%。
可以说,信息网络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制造业,传统制造业面临着要么被颠覆、要么积极拥抱的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不少制造业巨头轰然倒下,与其说是技术路线选择的问题,不如说是没有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制造业发展这种新趋势新要求,对于全球制造业来说,既是良好的机遇,也是重大的挑战。从中国而言,中国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在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能源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并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当前,世界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科学技术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先兆愈加明显,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科技创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显得重要而紧迫。适应制造业发展新趋势,打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版,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发展转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上来,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
第一,加快突破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既是顺应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体现。我们要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统筹考虑我国制造业发展需要,创新机制、突出重点,抓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力争在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智能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技术。针对我国工业基础能力不强的问题,要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措施,推广典型经验,着力解决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缺失问题,力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促进我国工业基础能力迈上新台阶。需要指出的是,基础研究是高新技术的先导和源泉。大量的核心技术的背后,其实都是长期基础研究的积累。没有基础研究的长期储备和雄厚积累,技术创新与突破、应用与开发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要高度重视抓好基础研究,为持续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联结科技与经济紧密的关键环节。创新是否成功、创新成果是否具有价值,最终的判断标准还是由是否能够实现产业化,是否能够充分满足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制造业领域创新成果不少,但转化和产业化率较低。这与技术转移机制不健全、不同创新主体融合衔接不够有关,也与标准和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滞后、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有关。今后,我们要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上狠下功夫,注重加强政策引导,完善配套设施和相关法制制度,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注重加快发展风险投资、技术转让、管理和战略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先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制造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第三,着力加强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还是要具体落实到企业,使之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要加快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充分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同时,要全面落实鼓励民间投资和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提高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此外,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推动健全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充分激发和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的动力和活力。
三、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随着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制造业两化融合趋势愈益明显。我们必须顺势而为,加强谋划,完善措施,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深化泛在感知、宽带移动、智能融合的信息网络技术系统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努力打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版。两化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网络、产业、应用、安全等多个方面。我们要坚持应用导向、基础先行、产业支撑、安全为要的总方向,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建设和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中国大量企业特别是传统产业领域存在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流程管理缺位、关键能力不足等问题,亟需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引导企业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去年以来,我们借鉴ISO9000、ISO14000的做法,研究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国家标准,推动建立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健全支持两化深度融合的技术标准规范,引导企业开展符合性认定。与ISO9000一样,这项认定是引导性的符合性认定,属于非强制性,主要是通过政府引导,调动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引导企业打造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今年,我们将选择500家企业开展贯标试点,争取年内200家以上企业基本达标,并不断验证和完善两化融合推进机制。
(二)全面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推进两化融合,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重点方向,要深化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制造、管理、营销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集成应用。推进两化融合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不同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不一样,推进两化融合的重点也应有所区别,加强分类指导。对大企业,重点是围绕设计、制造、营销等环节,深化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提高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制造工艺智能化水平,加快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对中小微企业,重点是进一步完善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解决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市场开拓、投资融资、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降低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门槛,提高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同时,从行业角度看,民爆、危化、食品、稀土、农药以及重点用能行业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民生保障息息相关,要加强这些行业和领域的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智能化水平。
(三)推动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互联网思维创新工作思路和机制,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一是推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要已有工作基础上,围绕基础设施、工业控制、现代物流等重大应用领域,进一步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推进设备数字化、流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支持和鼓励大数据技术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工业行业管理和经济运行中的应用。二是推进制造方式的互联网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模式,实现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三是鼓励制造业创新销售和服务模式。引导企业充分运用电子商务、O2O等互联网模式实现产品营销,并对产品、市场进行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提高服务水平。
(四)加强两化融合支撑能力建设。推进两化融合,网络是基础。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网民人数均已居世界第一,但宽带网络建设整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将大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发展,全面推进三网融合,着力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两化融合,产业是支撑。要加快提升现代信息技术产业支撑能力,突破高端芯片、新型显示、关键电子元器件等核心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应用电子和工业软件,支持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鼓励智能终端产品创新发展,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同时,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不断增强两化融合形势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女士们、先生们: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打造制造业升级版,关键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充分释放改革的红利,激发市场的活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国中央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与相关方面协调配合,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特定行业和领域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市场供需机制、市场退出机制等,充分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标准方面的引导作用。
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将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加强与世界各国同行的交流合作。我们欢迎和鼓励各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并切实保护各国投资者的利益。鼓励跨国公司、国际学术机构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搭建联合研究的平台。同时,我们也支持和鼓励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或生产基地,积极寻求国外企业开展合作,不断提高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这次会议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希望与会的各位嘉宾,充分利用好这一个平台,加强沟通交流,分享彼此经验,深化相互合作。让我们携起手来,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大力促进世界制造业繁荣发展,更好地助力全球经济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文明进步。
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