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输血”更需“造血”

2014-7-14 10:3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72| 评论: 0|来自: 中国科学报

摘要: 王俊峰是中科院“**计划”入选者、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强磁场中心)核磁共振部执行主任。在过去的这几年中,他与一同从哈佛医学院海归的刘青松等人,不仅在各自科研领域中成果连连,更是注重培养新鲜“血液”,

王俊峰是中科院“**计划”入选者、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强磁场中心)核磁共振部执行主任。在过去的这几年中,他与一同从哈佛医学院海归的刘青松等人,不仅在各自科研领域中成果连连,更是注重培养新鲜“血液”,一批批年轻人才成长起来,摘取了不少科研硕果。

不久前,王俊峰课题组的毕允晨与他人联合进行的“钙离子通过改变磷脂的电荷属性调控T细胞受体活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刘青松课题组的刘飞扬、吴宏、赵铮等人于2013年针对前列腺癌的新型BMX激酶选择性抑制剂、针对B-细胞淋巴癌的新型BTK激酶不可逆作用抑制剂和结直肠癌DDR1激酶抑制剂等三个研究成果,均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化学生物学》上。

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磁共振生命科学部近年来成为大批年轻人的聚集地。针对年轻人求学过程中针对性不足、对中心先进研究装置使用经验不够等问题,有组织、成系统地对青年人才进行“二次培养”,成为强磁场中心“造血”的重要手段。

年轻一代带领更年轻一代

“老师,魔角旋转的‘魔角’到底是什么?”

“那固体核磁和液体核磁有哪些区别?”

强磁场中心的一间教室中提问声不断,似乎大家把课堂搬到了这里。这里的老师多是提问者的同事,他们站在讲台上一丝不苟地将自己所知的内容倾囊而授,而台下的“学生”虽然刚刚离开校园,却再次重温学习之乐,聚精会神地作着笔记。不过,这里没有大学课堂中的严肃气氛,随时提问、自由讨论是这里的基调。

在强磁场磁共振生命科学部,新加入的年轻人最大的幸运之一就是可以享用丰盛的基础理论营养大餐。

2013年,“磁共振基础与应用”理论课一共安排28个学时,课程内容涉及核磁共振基础及有机小分子结构解析、固体核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核酸与小分子药物筛选。

“一些刚进入科研岗位的年轻人积攒了不少疑问,我们鼓励他们打破沙锅问到底。”一位年轻的“师者”说道。

理论课结束了,年轻人接下来就要大行实践之乐,练习操作核磁共振实验以及实验数据处理等。“这些实践与我们科研课题紧密结合,促使我们迅速地进入科研状态。”强磁场中心一位青年科研人员告诉记者,他非常喜欢这样的自我提升方式。

在强磁场共振生命科学部,你如果去办公室找课题组长,很多时候是找不到的——十有八九,他们正在实验室和课题组成员讨论交流。和很多长期脱离实验室的课题负责人不一样的是,部内的大多数课题组长都经常亲手做实验。因为这样才能保证他们能够了解实验室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解决。

强磁场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组长张欣说:“实验室的每一位年轻人都是值得培养的,他们会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独特作用。”因此,张欣愿意了解实验室中每个人的长处与特点、人生目标,与年轻人一起讨论职业规划、制订相应工作目标。

就这样,年轻的一代科学工作者“手把手”地带更加年轻的科研新人,这让年轻人的努力更有方向感。

“内外”兼修卓有成效

刘青松课题组是强磁场共振生命科学部的一个缩影——该课题组人员年轻化非常明显,平均年龄只有29岁。如何将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打造成一支职业道德素养过硬、专业技能超群的有战斗力的科技团队?

在他看来,“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成功的最根本保证。一流的管理是团队战斗力最核心的竞争力”。

于是,他根据课题组研究方向的特点,以项目小组为基本单元,以科研课题为引领,以重大科技产出为目标,针对这个年轻的团队,展开了从基本科技素养到职业价值观的二次深入教育。“使每个人都以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能力、有纪律素养的科技工作者为目标,以自我激励的方式开展创新性工作。”

刘青松还制订了“尊重科学,追求效率,敬畏制度,关爱生命”职业行为指导方针,在每星期举行的集体学习中,每位加盟成员都能够迅速适应新角色。

除了练“内功”,强磁场共振生命科学部更愿意让青年人展示自己。比如每周一次的科学报告成为年轻人展示自我、相互学习和交流的绝佳平台;每年一次的学部年会,不少年轻人有机会通过口头报告和海报形式展示自己的科研进展,通过互评优秀海报等形式,提高了对自己科研工作的自豪感,激励大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

这里的课题组带头人,如王俊峰、刘青松、钟凯、刘静、张欣、王文超、林文楚和张钠等,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科研人员,他们对加强与国外科研机构学习、交流的重要性深有体会。

他们采用自身培养与特色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那些在本职岗位工作突出又有想法的年轻人,各个课题组积极争取他们到国外相关特色实验室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两年来,生命科学部先后派遣9位年轻人分别赴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卡-林肯大学、美国范德堡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荷兰强磁场实验室、德国弗莱堡大学分别深造学习高通量组合药学和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新的核磁共振筛选药物的技术、固体核磁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等。

他们的海外行既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实验技能,同时也为年轻的同事们带来了国外新的科研风气和技术,是其他年轻同事的激励模板,也促进了科研团队创新氛围的形成和发展。

现在,强磁场中心共振生命科学部的年轻科研工作者不断得到同行认可,强磁场中心培育、激励年轻人的“组合拳”也使他们在短时间里就成为了各自领域的行家里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