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 2004年,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公布,中国进入了8个。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29个世界地质公园,是全球最多的国家。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会有50个左右世界地质公园,300个左右国家地质公园,以及众多的省级、县级地质公园。中国的地质公园是如何建立的?建立的目的是什么?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是否与其建立的初衷渐行渐远?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上世纪在国内名不见经传,作为旅游地,2001年前名称是王屋山云台山国家风景名胜区。2002年,云台山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进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名单。之后名声大噪,游客人数直线上升,旅游收入由过去的几百万元到现在仅门票年收入就几个亿。 福建漳州,牛头山古火山口是位于大海中的火山口。2001年到火山口风景区的游客不到3万人,旅游收入不足10万元。这年,以火山口为主要景区建立了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2009年游客可以进入5大景区,人数超过50万,收入已逾3000万元。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显然,让这些旅游地发生巨大变化的关键词是地质公园。目前,中国有241个国家地质公园,29个世界地质公园。 9月中下旬,第六届国际地质公园大会将在加拿大举行,届时又会有一批世界地质公园出炉,相信其中必少不了中国的地质公园。 中国的地质公园是如何建立的?建立的目的是什么?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是否与其建立的初衷渐行渐远? 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副会长陈安泽,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刘嘉麒,中国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专家、《中国最美的地质公园》作者吴胜明。 科学家的建议 地质公园,顾名思义,就是有地质特征的休闲场所。可是,地质如何与玩搭上的?“是历史的产物”,陈安泽告诉记者,其过程是自然形成的,但建立地质公园则有一段曲折经历。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百废俱兴,各行各业都在回暖中,旅游也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那时陈安泽任中国地质学会科学普及委员会副主任,他们有一项工作是办夏令营,即带着中小学学生游玩的同时学习科学知识。 夏令营都是在名山大川中进行,老师们发现他们在讲解山水石头的由来时,后面一直有游客跟着,就很奇怪,游客说老师们讲得有味道,不但讲石头的名字以及是在水里形成还是在火里形成,还讲了地形地貌景观等, “把山讲活了,把石头讲活了,非常有意思。”那些游客认为。 这给陈安泽及其他地学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意识到,原来地学与旅游是可以挂钩的。 1985年10月,湖南张家界召开了地质部的地质保护工作会议,地址是在当时的武陵源国家森林公园,那里有许多200米~400米高的大石柱,是由泥盆系石英砂岩构成的石柱群地质地貌景观,参会的地质学家一致认为,这里更适合叫地质公园。地质公园的名称就出来了。 然而,设立地质公园是要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同意才能实施。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1999年在山东威海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有了转机,陈安泽作了一个关于地质遗迹保护的报告,并提到要运用地质遗迹,建立地质公园。地质与旅游相结合产生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这一论点引发了参会领导和科学家的关注。这一次地质公园得到了认可。 1985年到1999年,用了差不多15年的时间,“这是科学家的建议不是行政的结果。”陈安泽强调。 全球的潮流 2000年8月开始国家地质公园申报,10月上报了13个,经审定最后11个确定为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地质公园的元年。 到今年1月,先后分7批通过了241处国家地质公园。也是差不多15年时间,中国的地质公园发展之快令人惊讶。 事实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对地质遗产保护也日益关注。199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共同提出“建世界地质公园”的创议。“应该说,世界地质公园是国内外科学家碰撞的结果。”陈安泽说。 2004年,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公布,中国进入了8个。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29个世界地质公园,是全球最多的国家。 “地质公园不仅在国内,在全球也成为一个潮流。”陈安泽笑称,因为中国是几大板块的交接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化,地质历史长,地质遗迹较多,资源丰富,可建立的地质公园自然也多。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会有50个左右世界地质公园,300个左右国家地质公园,以及众多的省级、县级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的牌子一出来就很受欢迎。吴胜明以黄山为例。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通过后,黄山市的有关领导特意找到评委会表示,黄山也要申报。评委会的专家们对他们的积极态度感到吃惊,黄山市的领导认为要把黄山的地质知识加入,向更高的层次方向发展。 不仅仅是旅游热地 在谈到建立地质公园前后的变化时,吴胜明说:“变化太大了。”他还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以前就是毛坯房,现在是精装修。的确,经过规划建设的地质公园完全不是过去的荒山野岭。 旅游人数激增,当地的旅游收入比过去增加了数倍,有的甚至能“点石成金”。像河南的云台山、黑龙江的五大连池、福建的泰宁等都是这些年的旅游热地。 2000年陈安泽去内蒙古赤峰的克什克腾,那里还是一片荒山。他告诉当地的领导,这里的景观很好,“花岗岩,一个石头柱子连着一个石头柱子,排列起来像树林,也似城堡,可以叫花岗岩石林,不但科学上有特点还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当时一个该旗秦旗长很重视,也有人怀疑这样的荒地能搞出什么。2001年,建立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如今当地旅游收入已不可同日而语。 陈安泽告诉记者,开展地质旅游活动、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最初建立地质公园的三项任务之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满足了社会需求,与人民利益相结合,这是地质公园能发展的重要原因”。 当然,地质公园另外两个理念也是更为重要的,第一是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第二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福建漳州景观在建滨海国家地质公园之前,牛头山景区八景之一的“海蚀天桥”因未得到有效保护于2004年崩塌于海滩上。此外,更有人为的破坏,像无证的采石场和不加限制的采石、游客敲打火山口的晶体等。 “建立公园后,遗迹基本就不会被破坏了。”刘嘉麒说,规划好旅游路线,严格管理,即使游客人多的话,对景观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旅游是要讲‘故事的,比如说一个溶洞怎么形成、什么时候形成的,以前只是一个大框框100万到200万年,要准确到一百几十万年就很难。”陈安泽说,因为地质公园的需求,地球科学研究得更深入了,“没有大量的科学研究支撑,那就是瞎说”。 旅游观念待提升 这十几年,中国越来越多的风景名胜区成为世界级或者国家级地质公园,同时喀斯特、丹霞、花岗岩等地貌特征的景区申遗成功,尽管人们渐渐熟悉这些地质名词,但与中国地质公园的游客激增、经济效益后起直追不成正比的是中国人对地质公园内在的关注度。 吴胜明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在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考察,看到一群带着孩子的家长,就和这些人聊了聊,问他们是否知道这里是什么景观,他们说不知道。吴胜明告诉他们说这是国家地质公园,玩的地方是火山口。 2001年起,吴胜明走过了国内五六十个地质公园,写了许多相关的文章,还出版了《中国最美的地质公园》等书。 “现在有一句话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认为这是一种误导。去哪里旅行都要做功课的。”吴胜明说,“泰山的仙人桥是大自然相当难得的景观,是由三块花岗岩风化形成的天生桥,是泰山最主要的景点之一。但很多人看后都不知道成因,因为他们没有做功课。” 吴胜明认为,中国人的旅游素质还需要提升,旅游观念也要从一般欣赏风景休闲引导到求知识、从知识中求乐趣的方向,从而提升到更高层次。而地质公园在提高国人的科学修养上是很有作用的。 吴胜明解释说,三清山、河南的嵖岈山、厦门的鼓浪屿都是花岗岩,但三者因崛起的时代不同,可以看出花岗岩的地貌形态不同。 还有一个吴胜明说过多次的例子,许多书刊都将中国最大的瀑布说成是黄果树,“这是错误的,连徐霞客的水平都没有达到,近400年前他就说过,黄果树不是中国最高的,也不是落差最大的。黄果树的落差是67米,云台山的云台天瀑落差是314米,这就没法比”。 “一个风景懂得了它的成因,就会觉得津津有味。”吴胜明说。 地质公园科普离公众有多远
黄山世界地质公园
武陵源世界地质公园 2013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国内三大著名景区同时也是世界地质公园的江西庐山、湖南张家界、黑龙江五大连池黄牌警告,督促三地在“向公众科普地球科学知识”等方面作出整改。 中国地质公园的建立有三项任务,向公众传播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其中一项。 地质公园如何传播科学知识也是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的,包括建立主碑、沙盘、地质博物馆,所有的景点景物都要有科学解说牌,石头柱子、峡谷、溶洞及其中的钟乳石等都要写一个深入浅出的科学解说牌,另外还要有科学导游图、科学导游指南、配讲解员等。 问题是,这些措施能持续下去并做到位吗?内容能否吸引游客?除了这些硬件,软件上又能跟上吗? 缺乏有科学内涵的引导 “国内的许多地质公园及其他旅游风景区,都有科学内涵太弱、科普工作做得差的问题,不但做得很不够,个别地方还含有不科学的内容。”记者问到目前地质公园的科普现状时,刘嘉麒直言道。 究其原因,刘嘉麒认为有几个方面因素,一是地质公园管理者的问题,本身缺乏科学素养,不知道如何进行科普;二是景区导游所讲的内容缺乏科学和文化内涵。 对于地质公园的博物馆,刘嘉麒也认为“缺乏特色,大同小异,就有一些标本”。 “其实每个景观都有很多科学内涵,地质公园的科学意义、地质遗迹的意义有很多值得讲的。”刘嘉麒说,一些与恐龙相关的地质公园做得相对好些,“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导游能把恐龙化石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陈安泽也认为:“科学普及工作还远没有达到我们理想化标准。”而且,真正合格的、合乎要求的地质公园不多,像解说系统、博物馆、解说牌、导游图等,开始请专家做了一些规划还比较完善,过了几年就没人管了。“本来是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与公园的领导和管理层重视经济效益多过其他两方面有关。这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从2009年起,地质公园评委会只授予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待按标准建成后,经国土资源部再次下文批准才能获得国家地质公园称号。陈安泽打了一个比方:“先考试入学,再修学分,然后毕业论文通过,才发毕业证书,否则一入学就发毕业证书,谁还会认真读书呢?” 理想的人才配备 刘嘉麒认为,人才缺乏是导致地质公园科普做得不好的主要因素。陈安泽也认为,人才缺乏是地质公园规范、发展的瓶颈,同时,面对势不可挡的地质公园的发展,他还看重地质公园人才的发展。 1985年4月,一个全国性的旅游地质研讨会在召开之前,改为旅游地学研讨会,一字之差,“让地理学的专家和地质学专家聚在一起了。”陈安泽说,也是在这次会上,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成立。 理所当然地,旅游地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由此开始了,“这是中国人创立的,是中国科学家的创新。”陈安泽告诉记者,在学科的创建中,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共同努力,创立了较为完整的旅游地学理论和指导旅游业发展、地质公园建设及风景区建设等一系列法规、标准、指南、办法等。 “现在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地学景观为主的景区占90%以上,国家地质公园的推出,更突出了旅游地学的作用。”陈安泽说,因为“地质公园的基本指导是旅游地学理论”。 人才问题也与旅游地学学科发展有关。陈安泽说地质公园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世界地质公园配5~8人、国家地质公园配3~5位旅游地学专业人才,进入领导层或者成为管理人员”。 但是,我国的风景名胜的管理人员多数是乡村干部,“他们缺乏理论知识。而地质公园要有旅游地学人才,既懂旅游又懂地学”。陈安泽还说,现在高校里的旅游管理与旅游地学不能等同。可喜的是,今年下半年长安大学将首次招收旅游地学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