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建设“学术之都”我认为首先是理念问题,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我在这里特别想介绍一本书——《中国大时局2014》,作者是高连奎,它纠正了我的很多观念。比如在康熙之时,中国在学术上有过一段非常辉煌的时期。那段时期,有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其中最突出的事情就是西方文艺复兴的基本观念是由中国传过去的。 西方曾历经一千五百年的宗教黑暗统治,这一千五百年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但是中国孔夫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我们的神也是自然神,没有真正全知全能的神,比如有土地就有一个土地庙,有城市就有一个城隍庙,下雨有雨神,打雷有雷公,甚至家里还有一个灶王爷等等。这个观念传入到西方给启蒙思想家极大启发,原来世界上可以没有全知全能的上帝。那时,相对先进的观念,加上中华大地繁荣的经济,发达的生产力,形成那时候西方言必称中国。 这时候中国是真正的“学术之都”,在理念上、思想上,解决了西方一个重大问题。所以我觉得关于“学术之都”的历史回顾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而不能只说中国一百年来受到西方的影响。 当然,我们新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上是学习了西方的体系。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三四十年代出国留学的中国学者还有比较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因此出现了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师级学者,但是现在出国留学的基本上都是在西方知识体系教育下成长的,真正要摆脱西方思想的影响不太容易。 我认为建设“学术之都”第一个要处理好的关系就是中西关系。第二个要处理好的关系是古今关系。我们有很长的历史文化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各个思想、学术流派是中国迄今为止的各种思想的源泉。第三个关系是理论和现实的关系。上述三个关系是建设学术之都的三个维度。关键在于要推出中国自己的东西,中国是如此之大,各个地方又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可以把北京看作中国的一个缩影,概括和发掘自己特有的东西,并且与国外进行对比。现在在中国的任何研究,按照我的看法都是一种比较研究,总是要放到世界格局当中才能看清楚。 总之,我们的历史文化、我们自己的东西是最核心的。有一句话是:“越是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应看重自己的传统,看重自己现有的东西,同时对其进行很好的提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