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科技中国行系列活动:开放共赢打造全球视野

2014-6-30 07:2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12| 评论: 0|来自: 中国科学报

摘要: “我们访问了中科院在9个城市的科研机构,与1000多位科学家进行了非常有效的互动,收获颇丰。”6月26日上午,为期近两个月的第二届“欧盟驻华科技外交官走进中国科学院”暨第三届“欧盟科技中国行”系列活动在京闭幕在即,欧盟驻华使团科技参赞Philippe Vialatt(魏立国)如是说。

“我们访问了中科院在9个城市的科研机构,与1000多位科学家进行了非常有效的互动,收获颇丰。”6月26日上午,为期近两个月的第二届“欧盟驻华科技外交官走进中国科学院”暨第三届“欧盟科技中国行”系列活动在京闭幕在即,欧盟驻华使团科技参赞Philippe Vialatt(魏立国)如是说。

在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曹京华看来,科技创新一定要有全球视野。不管是基础科学、应用基础科学,国际合作都可以发挥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国际合作与交流无疑是一股重要的源头活水。此次“欧洲科技中国行”系列活动,为中科院与欧盟及其成员国之间的多边与双边合作再次注入新活力。

开源创新,合作共进

此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推进中欧科研创新领域的合作范围。在中科院的组织和邀请下,欧洲代表团20余人先后访问了中科院在成都、昆明、合肥、上海、苏州、厦门、深圳、广州、北京等地的研究机构。

“此次活动使我们有机会访问中科院各个地方研究所,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科院是中国最优秀的科研机构。”意大利驻华使馆科技参赞Plinio Innocenzi说。

曹京华表示,国际合作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中科院与欧盟成员国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合作涉及面极为广泛,很多研究都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应用前景。“比如中法两国在预防传染病等领域的6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中科院纳米中心和奥地利在应用纳米领域的合作、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与英国John Inns联合实验室在全球气候变化下农作物发育生长领域展开的合作等。”曹京华如数家珍。

据了解,今年7月,欧盟将启动“地平线2020”计划。“在欧盟第五、六、七框架计划中,中科院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面对未来,希望中欧双方进一步通过合作深化创新。”魏立国说。

东学西渐,强强联合

“开放,就会生存下去;不开放,就会走向死亡。”Plinio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曾经,站在经济危机和产业调整的十字路口,意大利的传统制造业凋谢了20%。但当时意大利不仅没有减少科技经费,反而增加对科技的投入,使经济有更多的科技含量,才走出困局。

在Plinio看来,当前中国在遗传学、干细胞学、纳米技术以及空间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都处于世界前列。他非常希望未来意大利可以在这些领域和中国实现强强合作。

“国际合作在实现‘地平线2020’目标中至关重要,我们希望通过开放的资助计划,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科研人员,中科院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伙伴。”魏立国说。而在曹京华看来,参与欧洲的课题对于科学家的成长,以及国内的科研发展同样有益处。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目前欧洲“地平线2020”计划的国际合作伙伴资助范围有所调整,包括中国、俄罗斯、巴西等在内的“金砖国家”被视为新兴经济体而不再获得欧盟的资金资助。

在曹京华看来,欧盟的这一举动说明,中国在东学西渐的过程中已经“出师”了,并且已成长为一个有实力的合作者。“科学创新只有开放才能实现共赢。以前很多欧洲国家拿着经费积极寻求与中国的合作,现在欧盟也看到了中国科学家的潜力,希望中国科学家申请欧盟项目,这无不体现我国科研实力的发展。”

继往开来,再启新篇

“科学是开放的,需要广泛和深入的国际科技合作,否则,科学发展的步伐就不会太快。这是前不久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全球研究理事会上讲话的中心思想,我们走进科学院的活动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魏立国表示。

“国际合作要有很强的互补性,离不开彼此的优秀科学团队、友谊和相互信任,少不了促进国际合作的积极分子。”在曹京华看来,国际合作能使我国全面融入世界科学前沿,分享国际科学界的研究经验和成果,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他希望这样的活动可以继续进行。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邢继俊表示,中欧深化合作对中国来说,是机遇,也有挑战。他表示,欧盟地平线计划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官方综合性科技合作计划,中国能够参与多少取决于自身的能力。

“当前,我国在一些领域可以做到世界领先,但在更多的领域与欧洲还有差距。因此,我们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更加务实、积极地开展研究。”邢继俊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