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在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丝绸之路区域正在迎来一个气候变湿的历史机遇。这不但有利于干旱地土壤中基本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平衡,也有利于干旱和沙漠化的缓解,更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 荒废的城堡、一望无际的黄沙、水源枯竭的河岸……今天的人们,往往用这样的眼光看待新疆的沙漠区域,看待昔日的丝绸之路古道。然而,今天的科学家们却用研究证明,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丝绸之路的沙漠化或许可以得到抑制。这意味着,昔日辉煌的丝绸之路古道,或许在未来可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研究称200年来新疆气候变湿 沙漠化一直是新疆地区的一大困扰。防沙治沙的问题,在全世界都是一大难题。作为生活在新疆地区的人类,“沙漠变绿洲”可谓是他们共同的梦想。如今,这样的梦想或许有望成为现实。 日前,由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洪冰课题组与法国、日本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指出,自工业革命至今的200多年间,中国新疆地区的气候一直处在总体上急速变湿的过程中。 科研人员介绍,该区的夏季降雨自公元1800年起就开始突然增加,突显了人为活动形成的温室效应对干旱的中亚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 科研人员的研究结构依据何在?当然离不开严谨的样本分析。该科研小组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东南约45公里的柴窝铺采得泥炭柱样,从中提取出泥炭植物纤维素,测定了泥炭纤维素样本的放射性碳年龄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以往的研究表明,扣除了休斯效应影响后的泥炭纤维素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是夏季降雨的敏感代用指标。 通过认真的分析,科研人员首次发现,在过去的一千年中,新疆地区夏季降雨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及北半球平均气温变化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比如说,相应于中世纪气候异常期稍高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气温变化,新疆夏季降雨稍增加;相应于小冰期时期稍低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气温变化,新疆夏季降雨稍有减少。随着约公元1800年启动的世界工业革命,因为人为活动释放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急速增加,北半球平均气温快速攀升,由泥炭纤维素稳定碳同位素指示的新疆夏季降雨也突然明显增加,其增加的趋势持续到现代。 突破旧传统的发现 洪冰等人的成果已于近日被自然集团旗下的综合性刊物《科学报告》刊登发表。这个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 这样的研究为何能被外国同行认可?洪冰认为,这是因为这个发现突破了过去认为在全球变暖条件下,“湿的区域变得愈湿,干的区域变得愈干”的传统认识。通过样本分析,洪冰等人的研究证明,即使在全球最干旱区域之一的中亚地区,在全球变暖的条件下,其气候也在变湿,而这也支持了全球气候模型新的模拟结果。 科研人员还指出,新疆柴窝铺泥炭纤维素碳同位素记录还揭示,事实上,自过去8500年以来,新疆地区的夏季降雨量就呈现一种在波动中缓慢增加的长期趋势。在这一总的增加趋势上,叠加有几个千年尺度的、突然的夏季降雨增加事件。科研人员分析认为,这些长时间尺度的夏季降雨增加的现象,可能与同期赤道太平洋出现的类厄尔尼诺状态有关,它们导致东亚夏季风强度增强并向北向西扩展,从而给中国西北部的干旱地区输送去更多水汽。只不过到最近一千年左右,其气候模式才发生重大变化,尤其在近200多年,人类活动成为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丝绸之路沙漠化有望缓解 中科院地化所的这项研究在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洪冰等人认为,夏季降雨的长期增加有利于改善区域生态和环境质量。这样的结论有着历史依据的支撑。比如,在距今约5000年前至4000年前期间的夏季降雨突然增加事件,就曾经导致新疆地区生态和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而这点可以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著名的小河墓地的考古发现中得到佐证。 毫无疑问,在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丝绸之路区域正在迎来一个气候变湿的历史机遇,这不但有利于干旱地土壤中基本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平衡,也有利于干旱和沙漠化的缓解,更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