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党组对外通报中央第一巡视组反馈意见的整改情况。通报称,商务部下属的商协学会违规向企业收费、商务部主办的部分论坛过于豪华等,均已进行整改。
中央巡视组指出,商务部主办的部分展会、论坛过于豪华,财政资金投入大。对此,商务部表示,党组开展摸底普查和清理规范工作,退出7个以商务部名义主办的论坛活动,减少7个主办或参与主办的展会活动。目前,各展会论坛基本取消了开幕式、闭幕式等程序性活动,取消了文艺演出、大型酒会,不再发放礼品。 继广东、山西之后,近日,吉林、安徽、国土资源部、新华社、商务部等5个二轮巡视的被巡视点,也晒出了巡视整改报告。7个巡视点至少处分了1739人。其中,吉林1名原副省级官员违规在企业任职被处理。 《法制晚报》记者梳理发现,在已“晒”出的7份整改报告中,共对16人点名道姓。其中安徽、广东、吉林各5人,山西1人。 广东最详细 列出问题及整改措施 《法制晚报》记者注意到,在已公布整改报告的7地中,广东无论从问题通报还是整改措施方面,最为详细透明。同时也是处理厅级官员最多的,今年以来,已查处严重违纪厅级干部38人,包括省政府原副秘书长、省海防打私办原主任罗欧和广东电网原总经理吴周春、省科技厅原副厅长王可炜等。 对于社会热议的“裸官”现象,广东也拿出诚意:共对866名干部作出了岗位调整,其中市厅级9名、处级134名、科级及以下723名。 安徽也表示,认真落实“群众公认度不高”、“裸官”等6种人不得列为考察对象的规定,建立干部考察协作机制,及时向外事、公安部门了解考察对象配偶、子女是否移居国(境)外情况,把好“裸官”考察入口关。 官员多“埋名” 涉事信息未完全披露 相对而言,其他3份整改报告没有直接点名,对具体涉案信息也没有完全公开。 山西的整改报告中,受处分厅官名字数量都不详。报告中只提及“截至5月底,移交的省管干部线索均已分类进行了处置,其中立案11件、列入排查21件、初核213件”。对于这些已经立案的省管干部名字,也没有透露。 另外,新华社的报告中没有公布受到党纪国法处分人员数据,称“对发生违反有关规定的采编部门,追究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上海分社已终止与交通银行合作协议,并退回交通银行尚未执行合同金额350万元”。 被点名官员 半数属厅级及以上 据7份整改报告统计,7个巡视点至少处分了1739人,其中国土部8人、安徽76人、吉林844人、山西811人。 记者注意到,点名道姓的16人中, 一半属于市厅以上级。其中,安徽省通报的5起案件全是市厅级: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原书记、管委会原主任周耀,省旅游局原党组书记、原局长胡学凡,滁州市委原书记江山,宣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原院长杨谋林,滁州市苏滁现代产业园管委会原主任、党工委原副书记邢高。 吉林方面,点名通报了3名正厅级和1名副厅级干部。广东点名通报的官员从厅级到副处级不等。 超配干部 成各地普遍现象 记者梳理发现,已公布的7个整改通报中,超职数配备干部成普遍问题,各整改单位都拿出了整改措施。 广东方面表示,目前,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指出的141个单位或部门超职数配备275名干部的问题,已整改148名,其余127名正抓紧落实整改。 国土资源部报告指出,针对存在超职数、超规格配备干部问题,结合中组部有关要求认真整改。把整改落实巡视检查和今年3月按中组部统一部署自查出的超职数、超规格配备干部问题,逐一提出清理消化的具体措施,同时严禁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超职数、超规格配备干部。 在整改同时,报告也在相应制定管理办法。对此,商务部制定了《部领导配备秘书工作人员工作规程》,正在研究制订《商务部部领导机要秘书和秘书工作人员职级晋升工作暂行办法》。 16名被点名官员(涉腐败案件 已查处) 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原书记、管委会原主任周耀 省旅游局原党组书记、原局长胡学凡 滁州市委原书记江山 宣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原院长杨谋林 滁州市苏滁现代产业园管委会原主任、党工委原副书记邢高 山西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任云峰涉嫌档案弄虚作假,已立案 广东 省政府原副秘书长、省海防打私办原主任罗欧,已查处 广东电网原总经理吴周春,已查处 省科技厅原副厅长王可炜,已查处 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家汉收受“红包”、礼金,已点名曝光 梅州市劳教所原政委(副处级)钟立伪造工作经历、违规办理公务员调任,已免职、取消公务员身份 吉林(已立案调查) 通化市委副书记、市长田玉林 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李小平 省农科院院长、党委书记岳德荣 省司法厅副厅长赵洪兴 省公路管理局调研员徐胜斌 呼吁 巡视整改报告也应“点名道姓” 去年12月18日,中纪委再次通报了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件,引人注目的是,此次通报对违规违纪干部直接“点名”。这也是中纪委通报违规典型案件中,首次全部点名道姓,舆论认为,该次点名,彰显了中央在正风肃纪方面的决心。 此后,中纪委官员网络在线访谈时表示,对违规违法典型案件的通报,点名道姓将成常态。记者注意到,已公布的7地整改报告中,大多并没有做到“点名道姓”。 对此,有媒体11日刊发文章认为,“查出问题不要紧,只要整改了、处理了,还可以从头再来,完全可以大大方方指名道姓,不必隐讳”。 文章认为,巡视整改报告只有公开透明,才会形成威慑力,也才会产生全社会人人监督的合力。 通报点名道姓是否会侵犯个人隐私?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解志勇教授表示,根据目前已经公开的信息,通报涉及的内容都是与违法违纪人员公务有关的信息,不涉及个人隐私。 “但通报的信息还是过于简单了。”解志勇认为,虽然通报比原来进步很大,但还缺少两项重要信息:一是处理的依据,二是处理的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