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夏,中国大范围持续高温带动用电负荷快速攀升。入夏以来全国日发电量已累计10余次创新高,2013年8月6日全国发电量达175.19亿千瓦时,较2012年同期最大值增长14.65%。中国国家电网经营区域华北、华东、华中、西北4个区域电网及21个省级电网用电负荷均创历史新高。 虽然局部地区出现电力缺口,但据国家电网介绍,其经营区域保持电力供需总体平衡,未出现大范围限电情况。和10年前的“电荒”相比,2013年夏的电力平衡是如何做到的?
大电网彰显资源优化配置优势 调查显示,在发电量充足的背景下,跨区跨省电网输送能力大幅提升是保障电力供需总体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当中,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及其扩建工程,四川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四川锦屏—苏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向上工程是至为关键的上海市外来电电源,它的满送对上海电网迎峰度夏意义重大。”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该工程稳定供电上海300万千瓦左右,为上海市最高负荷的10%。 目前,国网公司已安排送华东所有跨区通道全部满载运行,向上工程640万千瓦满功率、锦苏工程520万千瓦运行,7条跨区交直流通道送华东最大电力2452万千瓦,较2012年夏季增加600万千瓦,浙江区外受电占比超过25%,上海区外受电占比达35%,有力支撑了华东地区高峰用电。 山东省2013年夏也一度出现用电紧张局面,但在“外电”支援下,全省未发生限电情况。目前,山东电网通过4条500千伏线路和宁夏银川东—山东青岛±660千伏线路与华北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接纳外电能力达750万千瓦,占统调用电最高负荷的14.8%。 专家介绍,电网具有网络市场功能,既是电力输送载体,又是电力市场载体。建设大电网就是构建大市场,两者融为一体、高度统一。 通过发挥大电网在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中的作用,特高压等跨区跨省输电通道保证了2013年夏大规模电力“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日益坚强的国家电网助力电畅其流,产生了巨大的联网效益。 “电从远方来”是必然选择 10年前的夏季,全国性电力供应紧张状况令人记忆犹新——2003年,杭州用电告急,曾提出“要像抗击非典一样抗击高温缺电”;2004年,刚到7月底,中国已有27个省级电网拉闸限电。 当时,有媒体尖锐指出,没有抓住有利时机推进全国联网是导致危机发生的一个主因。有人错误认为各地区均实现了就地平衡,搞全国联网也不会有交换电量。结果,区域电网之间只是弱连接,当发生电力危机时,无法在缺电省和富电省之间进行电量的有效规模性调度。 这是中国电力建设长期“重发轻供不管用”,强调电力就地平衡所导致的。国网公司成立初期,面临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网架结构薄弱,资源配置能力弱的问题。2004年年底,面对“电荒”,结合对中国能源电力格局的思考,国家电网正式提出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的战略构想。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2006年曾指出,在“电荒”紧张的2003年、2004年,华东电网区域内各个省市都缺电,浙江、江苏最为严重。各省市间基本上没有余地相互通融。区域电网内部各省资源禀赋的“同构性”与“省为实体”的现实并存,造成一缺电大家都缺电,一过剩各省都过剩,省与省之间互济能力有限。他因此呼吁,建立更高电压等级的全国网架,加快全国联网,以更大范围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近年来,国网公司加快实施“一特四大”战略,先后建成3个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及一批跨区跨省输变电工程,使“电从远方来”成为可能,有力推动了中国能源电力的安全、高效、清洁发展。 未来仍需加快发展特高压 一条四川锦屏—苏南特高压直流工程,相当于5个常熟电厂——2012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李全林撰文分析了江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及2004年等时期出现的缺电现象。他得出结论,30多年的历史证明,必须尽快转变依赖就地平衡的能源配置方式。 据报道,日前,深圳建设滨海煤电厂项目的建议遭到严重抵制,43名深圳市人大代表认为,自建电厂从长远来看不如外购电。 展望未来,东中部地区作为中国电力负荷中心将长期保持不变。中国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的现实,决定了全国范围内优化能源配置的必要性。加快发展特高压,实现“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 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明确要求,严控东中部地区煤电新增容量,加大力度推进西部、北部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特高压输电技术,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北电南送规模。 2012年9月,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呼吁,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必须要进行跨区送电,应该推进特高压输电网线路建设。2013年7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建议,当前宜按照规划及时核准、开工西南水电基地有关特高压输电外送通道,避免无谓弃水。 按照有关规划,到2020年,国家电网将建成“五纵五横”特高压交流网架和27回特高压直流线路,打造中国能源输送配置的重要平台。实现这一目标后,电力供应将更加安全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