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昆明。近90名领导班子成员围坐一堂,研讨如何推动中科院中西部地区的“率先行动”计划。这些人来自中科院成都分院、昆明分院、西安分院、兰州分院及一些研究所。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创新动力与活力,是加快实现‘四个率先’的根本途径。”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研讨会上强调。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院时提出“四个率先”要求:中国科学院要牢记责任,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为担起这一重任,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启动。 要率先,就要创新;要创新,就要突破。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主创新为战略基点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 时至今日,创新,成为改革的方向、发展的动力。 面向创新的探索 近年来,两院科研硕果累累。 “神九”与“天宫”交会,“蛟龙”在海底深潜;嫦娥三号探月面之奥秘,天河二号登计算之巅峰;禽流感传播研究捷报频传;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轰动世界……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技术探索到工程活动,每一个领域的身后,都少不了体制机制对于突破创新的支撑。 纵观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历程,从1978年试点探索,到1985年全面展开;从1992年调整深化,到1998年提出建设创新体系;如今,改革以创新为导向,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 为激发创新活力,中国科学院采取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举措。 1998年,中科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成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开启标志。据统计,仅1998年至2003年,中科院SCI论文数量就增长106%,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论文数达到119篇,从1998年占全国的46%上升到2003年的51%。 2011年,“创新2020”全面实施,成为继“知识创新工程”后又一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创新2020”的重要抓手之一,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相继启动。 3年来,先进核裂变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先导专项陆续启动实施,突破性成果一个接着一个:初步建成暗物质卫星工程六大系统;首次实现百公里量级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完成超导质子加速器物理设计和次临界堆初步设计;建立气溶胶特性观测网…… 中国工程院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定位也更加明确。 2013年,中国工程院批准立项咨询项目109个,在研咨询项目近300个,组织院士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开展战略研究,及时向中央提出了咨询意见和建议。 作为我国工程科技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中国工程院发挥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作用,集中院士们的集体智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工程科技,开展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 遭遇现实的挑战 创新驱动发展,基础在人。从1994年实行的“**计划”吸引优秀人才,到“创新2020”实施的人才系统工程;从“一三五”规划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到“卓越创新中心”激励个性化人才创新,中科院推行了一系列吸引人才、鼓励创新的政策。 创新驱动发展,成果转化也是关键。“应积极促进技术、工程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发挥技术创新在支撑当前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白春礼在一篇名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靠什么支撑?》的署名文章中如是表述。 但是,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如今,优秀科研人才缺乏创新性的科研氛围,成为创新驱动发展路途上的“绊脚石”;技术、工程、经济结合的水平也有待提升。 “自1996年以来,中国的研究能力和学术产出发展迅速,但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在学术成果大幅提高的同时,学术诚信却越来越遭到质疑;二是尽管学术产出数量增幅大,但质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如是评价。 科研评价体系,成了大问题。“现在对一个单位的评价都是拥有多少院士、‘千人’、‘杰青’、经费以及多少重点项目、奖项等;对个人的评价则是发表多少文章,实验室面积有多大、实验经费有多少,获得过哪些奖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张宏说。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主任赵晓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当下科研评价体系对论文数量的要求让科研人员失去了成果转化的动力。 “中国已经到了一个时机,需要建立起公正、合理、透明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极大推进中国科研环境的改革。”美国杜克大学药理和癌症生物学系教授王小凡说。 不仅如此,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很难发挥。企业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大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的结合水平尚存不足。 “其实让我们最高兴的事,还是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应用。”赵晓芳说。 担起历史的重任 遭遇的问题越是棘手,面向发展的突破越是不能停止。 3月14日,两院召开“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规划研究咨询项目启动会,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整体技术能力不足、重大工程实施进展缓慢、一些项目战略性不强、技术创新和市场培育受体制机制制约等问题,进行讨论。 现实的困境,恰恰赋予了两院在当下与未来的重任。 中科院正在建立和完善以重大产出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力图建立综合全面的科研产出评估机制。 如今,“四个率先”要求明确,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看来,这与中科院“火车头”“大学校”“思想库”“国家队”的历史定位一脉相承。 作为国家科技改革的先行者,中科院正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明确了19个改革发展举措、60项具体任务措施。 顺势而为。2014年1月,短短一周时间,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脑科学、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粒子物理前沿,5家中科院卓越创新中心相继成立,清晰绘出2014年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的年度主线。 工程科技引领未来发展,中国工程院也在行动。 6月2日,国际工程技术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史性任务,为适应形势发展的新挑战和国家对工程院提出的新要求,中国工程院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发挥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的智力支撑作用和院士的领军作用,充分依托全国科技力量,积极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突破体制束缚,才能释放创新活力;理顺机制运营,才能推动科学进步。“十二五”即将收官,“十三五”有待开局,对于凝聚着中国智慧实力的两院而言,如何把握时代机遇,打好攻坚战,啃下硬骨头,既是时代赋予的重任,也是历史延续的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