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5年引进418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2014-6-4 13:3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47| 评论: 0|来自: 人民日报

摘要: 2008年“**计划”启动之初的最初考虑,是用5—10年时间引进2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随着形势发展,“中国机遇”越来越为世界所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希望回国(来华)工作。
5年多来,在中央正确领导和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在海内外颇具声誉的引才计划,在“出人才、出成果、出机制”等方面成效显著,逐步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引才品牌。

人才项目从2个拓展至7个,借势“中国机遇”

2008年“**计划”启动之初的最初考虑,是用5—10年时间引进2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随着形势发展,“中国机遇”越来越为世界所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希望回国(来华)工作。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分析研判形势,及时调整引才计划,以更大力度吸引“高精尖”人才回国;同时将初期的创新人才、创业人才2个项目,逐步拓展到“顶尖千人”“短期千人”“青年千人”“外专千人”“人文千人”等共7个项目,形成了覆盖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年龄段和梯次配置的引才项目体系。

由于计划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为协调各方力量,集成政策资源,体现国家人才工程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计划实施的组织协调,由19个部门组成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共同推进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因应引才工作需要,人才遴选工作机制不断调整完善,由最初中组部为主、会同相关部门组织评审遴选,转变为中组部牵头抓总、协调推动,人社部、科技部、教育部、人民银行、国资委、外专局等部门分头负责7个项目的人才遴选和政策落实,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和专业优势,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施5年多来,“**计划”已经专门配套制定了“一个意见、八个办法”和《国家特聘专家服务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支持措施,全方位增强国际人才竞争制度优势:

——提升人才政策开放水平。在《出入境管理法》中专门设立“人才签证”,对外籍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绿卡”,为人才出入境和永久居留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

——实行人才优待政策。对全职回国(来华)工作的人才授予“国家特聘专家”称号并颁发证书。中央财政为引进人才提供每人50万—100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助,并设立财政专项,根据人才到岗情况据实拨付。在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险、住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

——建立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机制。在部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园区建立112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在北京、天津、浙江、湖北4地建设“未来科技城”,加大人才投入、使用、激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力度,为引进人才打造事业平台。

引进人才48%分布在企业一线,助推“中国创造”

截至目前,“**计划”已分10批引进了4180余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他们回国(来华)后,在科研、教育、产业创新等各个领域积极发挥作用,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学技术成果,推动了“中国创造”。

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计划入选者主体来自美、英、德、日、加拿大等科教发达国家的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科技创新者研究水平大多居于国际前沿,科技创业者大多掌握转化和产业化成熟度较高的科技成果、自主专利或具有丰富的跨国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的人才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3名、发达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46名、正教授1430余名,引进的正教授远远超过1978至2008年30年间引进数量总和。

在“**计划”带动下,各省区市先后实施地方引才计划,如北京“海聚工程”、江苏“双创计划”、浙江“省级**计划”等,与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中科院“**计划”等部委引才计划一起,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衔接的引才格局,带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国潮。2008年至今,留学回国人数76.32万,年均增长30%以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庞大的海外留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中国创新的主力军。”

“**计划”专家长期工作在国际科研前沿,回国后加快了我国与世界一流科研水平的对接。据不完全统计,“**计划”专家回国(来华)后发表重要文章和专著4416篇(部),其中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论文50余篇;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2886项,经费总额152.9亿元。《科学》杂志评出的“2012年度世界十大科学进展”中,“**计划”专家作出重要贡献的就有3项。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政国和上海交通大学杨海军参与ATLAS组实验,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上帝粒子”作出直接贡献,成果列“十大进展”之首。清华大学施一公在细胞凋亡机理方面连续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并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拓扑量子纠错研究并获2012年“国际量子通信奖”。浙江大学陈骝因在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的开创性贡献被美国物理学会授予2012年度“麦克斯韦奖”。一大批专家回国后持续跟踪本专业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科研动向,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科学成就,对提升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计划”突出“按需引才、以用为本”导向,注重向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十二五”时期战略新兴产业倾斜,引进人才中近48%分布在企业一线。他们发挥掌握关键技术、拥有自主专利、熟悉国际市场环境和运作规则的优势,有效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实力,显著提升我国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实力。

带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海归潮”,唱响“中国声音”

“**计划”的深入实施,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出了“中国声音”;同时,带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归国潮,加速了国内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受到国内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计划”高度重视人才队伍梯次引进和建设,在大力引进知名教授、专家的同时,2010年又启动实施“青年**计划”项目,旨在从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在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取得博士学位、40岁以下、发展潜力大的青年人才。3年来,“青年**计划”已全职引进1116名35岁左右的优秀青年人才,这批人选回国不久即展现良好学术潜力,被学界誉为“中国未来的院士群体”。中国科技大学32岁的陈宇翱获2013年度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清华大学的刘云浩获国际计算机协会ACM主席奖,成为第一位获此奖的华人……“青年**计划”的实施,储备了一批富有潜力的青年人才。

银监会、证监会引进专家担任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相关职务,在影子银行监管、新兴市场资产管理等重大改革中积极实现我国利益主张;中国移动引进专家大力推动TD—LTE成为4G国际主流标准,为我国通信产业发展占据有利地位;清华、北大引进的国际知名学者积极促成力学、数学等重要国际性学术会议在我国召开,提高相关学科的国际地位……一些“**计划”专家曾在国际组织特别是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熟悉相关领域国际规则,他们回国后努力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我国科技和产业发展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科技界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鲶鱼效应”带来的变化是多重的。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领衔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实行“科学家为主”的管理机制,几年间实现了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双丰收,成为国内科研机构改革的“试验田”。北京中关村推出“1+6”新政,浙江推动民企成为引才主体,江苏、广东等地设立“海归”创投引导基金和创业服务中心,陕西推出科研人员股权激励措施,上海建立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计划”鼓励地方部门和用人单位对引进人才实行新人新策、特事特办,支持他们在人才和科研机制上大胆突破、先行先试,探索了一条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开发利用国际人才资源的新路子,促进了国内人才和科研体制机制创新。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按照党中央“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以更大力度推进‘**计划’”等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以更宽的视野和胸襟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不唯地域,开发人才不求所有,使用人才不拘一格。海外引才工作将从“以引为主”转为“引用并重”,让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