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获悉,该所苏以荣项目组在亚热带典型农田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简称DOC)的周转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初步探明了旱地DOC含量大于水田的根本原因。相关成果发表于《整体环境科学》杂志。
可溶性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形成和矿化的重要中间形态,对调节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平衡有机质分解和转化过程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南方,同一微地貌单元内水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高于旱地土壤,但奇怪的是,DOC含量却是旱地高过水田。 苏以荣团队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水田和旱地土壤DOC的去向,并对自由态和易分解态DOC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被矿化为二氧化碳和被土壤吸附是农田土壤DOC的两个主要去向。其中,水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控制作用,但并非决定水田与旱地DOC差异的根本因素。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某种水分条件下,水田土壤中的自由态DOC含量虽低于旱地,易分解态DOC却是旱地土壤的1.8至2.2倍,且与DOC的矿化率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DOC本身的组成与结构差异,极可能是造成水田和旱地土壤DOC含量差异的最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