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无处遁形!日本研发可自动识别诈骗电话的装置

2013-9-9 09:59| 发布者: chenl| 查看: 1127| 评论: 0

摘要: 日本开发出一款神奇装置名为“骚扰电话检查器”,登记着骚扰电话号码的Tobila公司数据库信息会通过PHS信号传输至专用装置,当该号码打进电话时装置就会自动屏蔽来电。若接到未收录号码打来的电话,按下拒绝键就能拒绝接听,同时会通报数据库。

日本名古屋市中区的系统开发公司“Tobila Systems”与通信公司WILLCOM近日共同研发了一款能识别来电号码是否是汇款诈骗电话号,并能自动拒绝来电的专用装置,自2013年7月起开始提供业务。

 

该装置名为“骚扰电话检查器”,目前免费提供给在东京都杉并区及西东京市的老年人作为实际测试的一部分。据负责人介绍,“这是现有最好的系统。希望市民都能了解它的效果。”

使用方法是将专用装置连接在电话线与电话机之间。登记着骚扰电话号码的Tobila公司数据库信息会通过PHS信号传输至专用装置,当该号码打进电话时装置就会自动屏蔽来电。购买装置可在大型家电卖场等地方签约,费用为每月700日元(约合人民币44元)。

据报道,Tobila公司的骚扰号码库来自于东京警视厅提供的曾用于汇款诈骗的号码,目前已收录号码2万余个。若接到未收录号码打来的电话,按下拒绝键就能拒绝接听,同时会通报数据库。

报道称,若通报数量累加,该号码会被列入拒接电话名单,因此还能应对接连不断更改电话号码的犯罪手段。Tobila公司社长明田笃(32岁)表示,“若接听电话可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上当,所以拒接电话是预防诈骗最好的办法。”

 

【手机安全隐患 骚扰诈骗成手机第一杀手】

智能手机的使用安全经常被各家媒体提起,甚至是央视的三一五晚会也提到现在智能手机的使用安全隐患,通常用户会忽视手机使用安全的问题,这是因为此前非智能手机在使用时不会涉及到类似问题,但我们也会时常听到周围的朋友因手机使用不当而被吸费扣费的事儿,也有因贪图小便宜而被诈骗短信蒙混的情况,现在的智能手机使用安全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防范的重要问题。

那么智能手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并不是担心手机中毒,而是骚扰电话和诈骗短信。相关短信和电话的骗术在我们看起来非常幼稚,但如此幼稚的骗子短信和电话却时常能够接到,证明这一类短信和电话还是有相当大的市场的,并且确实能骗到钱。除了自己不去相信诈骗内容以外,我们还需要通过一系列手段来防范,而我们所要说的就是骚扰电话和诈骗短信的危害以及防范。

骚扰电话就是指陌生人通过打电话的方式进行广告推销和诈骗的方式,由于陌生来电无法甄别,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无法对陌生来电进行预防,目前最主流的骚扰电话屏蔽方式还是通过用户举报实现的,不少应用开发商通过用户举报骚扰电话将号码和骚扰电话属性存储到云端,等该骚扰电话再给其他用户打电话时对用户进行提示。

触宝科技的触宝号码助手就是一个通过用户举报实现骚扰电话云识别的工具,根据触宝科技的统计,每天用户接到的电话中有28.7%来自于陌生号码,在陌生电话中:24%为房产中介广告;23%为业务推销;23%为其他骚扰;19%为保险理财;4%为猎头招聘;4%为快递外卖;3%为诈骗电话。

 

【Pindrop公司开发手机欺诈检测技术】

初创公司Pindrop开发的来电者身份产品可识别任何来电的关键属性,其中包括所使用的设备(基于语音分析)、身份、呼叫路径以及地域来源,从而包括检测、报告,减少手机诈骗事件。Pindrop表示,它的技术实质上创造了一种“指纹”,能够帮助银行等客户识别和避免诈骗的发生。

Pindrop还提供威胁智能感知服务,该服务包括一个详尽的全球欺诈呼叫者数据库,追踪手机号码信誉的分析和预测性工具,以及通过确定真实的地域来源和手机类型来鉴定诈骗的电话分析技术。

正如Pindrop CEO兼联合创始人Vijay Balasubramaniyan所解释的,除了在人们每次呼叫银行时给出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并没有很好的鉴定电话另一端身份的方式。例如,信用卡用户使用他们的手机激活信用卡,而银行一端会使用呼叫者身份或者自动号码识别(ANI)来核实客户身份。然而,Pindrop指出,这种信息是有限的,而且可轻易被操控,使得这类服务完全行不通。

Pindrop Security近日完成新轮融资获得1100万美元,领投方是Andreessen Horowitz,并且Citi Ventures、Webb Investment Network、Redpoint和Felicis Ventures跟投。Pindrop致力于防范基于手机的诈骗行为。该初创公司此前曾从A16Z等投资者获得100万美元的种子融资。

据A16Z合伙人斯科特·维斯(Scott Weiss)透露,很多知名金融机构已经在实施Pindrop的技术。维斯将加盟Pindrop的董事会。“出色的安全技术有着很大的需求,”他说,“这可不是‘创可贴’,而是能够即刻帮助用户避免巨大经济损失。”他还说,Pindrop可减少20%至30%的诈骗案件。

安全性显然是热门的风险投资领域。不过要指出的是,Pindrop也有可能成为想要拥有手机欺诈检测安全技术的金融机构的收购目标。

 

【“你家有未取邮件” 这样的电话都是骗人的!

连日来,北京邮政投递部门陆续接到了200多名用户的来电、来访,都是查询未取邮件,经过工作人员仔细核实,发现这些所谓的未取邮件实际是骗子们用来套取个人信息的新手段。

在投递局工作的邓女士接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电话,里面的语音提示说:“这里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您有一封挂号邮件没有领取,请您摁‘1’录入个人信息,如需帮助请摁‘0’。”邓本人就在投递局工作,个人邮件每天都是投递员投递上门,怎么会出现没有领取的邮件呢。“现在,骗子又出了新花样,利用大家怕丢邮件的心理,来套取个人信息。”邓女士想都没想,随即挂上了电话。

连日来,投递部门陆续接到200余名用户的来电、来访,市民们一致反映,接到语音电话后,对方告知因家中无人有未取邮件,逾期将被退回。但是,当大家按照对方提供的方式查询后,对方要求用户提供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随后就没了下文。为此,有人报了警,经当地警方调查核实,此电话属不法分子的电话诈骗活动。

为保证用户个人权益不受侵犯,北京邮政也提示广大市民,邮政投递部门从未开通过语音提示用户领取邮件的服务功能。目前邮政投递部门已制作用户告知书张贴在小区信报箱等醒目位置,提醒用户注意防范电话诈骗。对用户的查询、来访,也将做好解释工作。同时,提示广大市民提高警惕,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以免被不法分子盗用。

 

【病毒二维码成新型诈骗方式 刷码不谨慎被扣电话费】

警惕新型犯罪

一个黑白相间、密密麻麻的正方形图案,在不知不觉中已走俏广州的大街小巷――没错,它就是“二维码”。面对这种新潮玩意,很多街坊仍局限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有的潮人更是每到一处都会拿出手机刷一刷。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利用这一点,升级、包装他们的诈骗手段,借刷二维码吸费,甚至盗取客户信息。二维码很可能成为继微信之后犯罪分子选择和利用的工具。

什么是二维码

二维码技术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平面分布、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技术。它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可以被自动识读,从而实现信息的自动处理。人们只需要在手机上安装扫码软件,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便可快速便捷地登录网页。

二维码以其独特的大容量、低成本和易制作等诸多优点被互联网、各大企业、厂商广泛地开发使用。物流业、生产制造业、交通、安防、票证、媒体等行业已大规模使用,由于各行业特性不同,二维码被应用于不同行业的不同工作流程中。但是,当前许多市民对二维码不熟悉,存在随意扫码等行为,极易被犯罪分子利用。

2012年下半年以来,广州警方开始陆续接到有关二维码方面的诈骗警情,大多是诈骗分子利用二维码“包装”后实施的诈骗。

不懂二维码 被诈20万

2012年7月22日,事主郑某在环市东路的家里,接到自称民警的来电,称事主涉案,要将存款转账到“安全账户”。诈骗分子要事主在柜员机输入二维码号码(实际为诈骗账户),骗取事主1万元。

2012年12月14日,事主黄某被骗到机场路参加××互联网研究中心举办的会议,嫌疑人以“抢注知名品牌二维码可获高额利润”为幌子,骗取黄某20万元。其实,二维码是通过软件自动生成的,不存在注册的说法,更不需收费。

刷码不谨慎 被扣电话费

2013年开始,陆续出现刷二维码被“吸”走高额电话费的案件。2013年2月20日,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于女士在网上看到一条肯德基“扫码下载优惠券,即可享受5折优惠”的信息后,赶紧用手机扫描了这个二维码,可优惠券没出现,100多元话费却被扣光了。在咨询专家后,于女士方知是她通过扫描二维码下载了手机吸费病毒。

2013年3月4日,陈先生在一则微博上看到一个四折出售电影票的二维码,扫了后,一夜间手机竟消费了167元。咨询通信公司后,他才知道是他的手机绑定了扣费软件。

近日,青岛网友“萤火虫”在网上看到一个半价的旅游团购二维码信息,扫描后跳出一个软件安装的界面,于是就随手点击了安装,到月底缴费时却发现话费比平时超出了一倍,查询后得知是手机被绑定了扣费软件。

“山寨”APP背后或藏贼人

广州警方分析,由于目前市民对二维码认知较少,所以现阶段有关二维码的警情也相对较少,但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决定了二维码的使用人群和范围将越来越广泛,由此可能引发的治安问题将会增加。可以推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有关二维码的冒充身份电话或网络诈骗、网络购物诈骗、涉案类电话诈骗、贩卖公民身份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可能会增多。

提醒市民,应该掌握一些二维码的相关知识、常见犯罪手法和案例,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第一,到官方应用商店、论坛下载二维码扫描软件。

第二,不要见码就刷,在扫码前一定要确认该二维码是否出自知名正规的网站,一些发布在来路不明的网站上的二维码最好不要扫描,更不要点开链接或下载安装。

第三,在手机中安装防病毒安全软件等相应的防护程序,一旦出现有害信息,可以及时提醒和杀毒。

另外也提醒各位网友:IOS、安卓平台推出不少APP应用,里面存在一些“山寨”APP,消费者要注意甄别。同时也要教导小朋友,在使用电子产品时,注意突然弹出来的吸费广告,不要乱点“确定”。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