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整个丽都都很平静。经过昨晚强烈的宣泄之后,今天大家都很疲惫。”资深心理咨询师荀焱在事故发生后参与了乘客家属的心理应急救援工作。3月25日,《中国科学报》记者通过电话向她了解了一些北京丽都饭店现场的情况。 马航MH370航班客机从“失联”到“消失”,搜索与救援一波三折,乘客家属更是几经摧残。3月24日晚,马来西亚官方突然宣告MH370“终结”于南印度洋。一些家属听闻后悲痛欲绝,以至晕厥——截至目前,各国的搜救队伍都没有发现客机的任何残骸,马方仅依靠数据分析和“合理推断”,就对失联客机判了极刑,这让家属如何接受和面对? 希望破灭最绝望 荀焱对记者说,现在心理救援队伍也很难帮上忙,“我们能够做的,只有守候和陪伴,并及时了解家属需要什么。” 尽管家属对马方突然宣布“无人生还”难以接受,但荀焱认为,也不应轻易再给他们不切实际的“希望”,因为这些“希望”有可能会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整个事件,需要一种形式上的结束。”荀焱说,“这时候所谓的希望是很可怕的,他们精神已经几经折磨。奇迹可能会存在于他们内心,但面对现实才是他们必须要做到的。” 时间上的突发性和马方一贯的信息混乱,让国人不愿意相信MH370从失联到坠毁的转折。然而,不仅是马方言之凿凿,许多现实数据和媒体报道也早已指向这最坏的结局。 “最痛苦的不是失望,而是希望破灭的绝望。这次事件几经动荡,也让家属的精神反复遭受折磨,这是很摧残人的。”荀焱说,现在家属的情绪需要一个出口,宣泄过后,情绪会趋于理性,“但即使理性上最终接受现实,情感上仍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面对”。 继续生活的理由 中国人传统意识中总有“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想法,尤其是那些失去孩子的老人。“我们很理解这样的心情,但又很难切身去体会。”荀焱说,“面对这件事,我们必须要帮他们找到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哪怕这个理由看起来是多么微不足道。” “生命原本就来自海洋”,这句简单的话语让一位痛失爱子的老人找到了慰藉。他不再幻想或悲或喜的结局,开始相信生命总有一个解释。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荀焱告诉记者,譬如有些人读《心经》或者《圣经》,人在这个时候就要寻求一种信仰和寄托,其实就是给自己一个理由。“(关于如何心理救援)我们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唯一的标准答案就是根据家属的需要和背景,帮他们找到一个能接受现实的理由。” “总要给人一个理由去消化这种悲痛。”荀焱说,特别是老人和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的年轻妈妈。 不过,荀焱也坦承,“不管多大的努力,最后也要唤起本人的清醒认识,建立在对外部的依靠上是不足以长久支撑的”。 “我相信他们最终能度过心理难关。”荀焱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