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上,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表示,中国企业的云计算产品和技术已经与世界一流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前沿。加上这些技术在中国市场成熟的应用经验和模式,中国企业有能力将云计算产品推向世界。 事实上,不仅仅是浪潮集团,目前,国内的东软集团、阿里巴巴等企业,均将云计算“走出去”作为公司的重要战略。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云计算走出去,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到来,全球云计算的需求正快速上涨,同时,中国的云计算企业依托国内的较大的市场,为走出去积累了能力和条件。 另一方面,中国的云计算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着本土化的问题,因此还需要进行一番探索,找到规律,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走出去”蔚然成风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概念的逐步普及,和越来越多云计算项目的落地,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今年5月发布的《云计算白皮书(2014)》估计,2013年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约为47.6亿元,增速较2012年有所放缓,但仍达到36%,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在国内市场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云计算企业还将目光投向了海外。 今年7月,李克强总理来到浪潮集团考察。在向总理汇报过程中,孙丕恕大胆要求:“希望您像支持中国高铁一样,支持国产云计算关键应用主机走向海外。” 李克强总理当场承诺,今后出访不仅会推销中国高铁、中国核电,也会向全球市场推荐中国的云计算。 事实上,将走出去作为战略重点的企业,不仅仅是浪潮。今年5月8日,阿里云宣布香港数据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并已着手在全球更多地区选址数据中心。由此,阿里云正式进军全球云计算市场,与亚马逊网络服务系统展开正面竞争。 今年9月,东软集团有限公司对外宣布,正式改组成立全资子公司——东软云科技有限公司。东软方面表示,该公司将整合东软的各项优势资源,为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提供运营支持,为东软未来协助客户互联网化转型提供支撑。 东软集团总裁王勇峰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软发展云计算,不仅仅是为中国服务。事实上,东软云科技有限公司的很多客户都是海外客户,来自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地。 “在发展云计算和IT软件业务方面,东软希望能够为中国市场的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另外我们会持续进行全球化。对于我们来说,全球化的战略不仅不会动摇,而且会进一步积极探索和发展,因为中国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勇峰说。 优势何在 中国的云计算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的背后,是对海外市场及自身能力的信心。 姜奇平告诉记者,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到来,全球范围内,云计算的需求正在快速上涨。 《云计算白皮书(2014)》也指出,全球云计算市场快速平稳增长。2013年全球云服务市场约为1317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8%。据预测,未来几年云服务市场仍将保持15%以上的增长率,2017年将达到2442亿美元。 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的云计算企业也具备了足够的业务能力。 赛迪智库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研究员陈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规模巨大的市场为大型云计算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一些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了锻炼,在一些领域培养出独特的能力,积累了独特的经验。 “例如,阿里巴巴的云计算平台能够支撑淘宝承担1亿在线用户的并发访问量,订单处理能力超过79万笔/分钟,实现2013年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双十一’一天350亿元规模的销售量。其他国家的企业没有这么大的用户规模,得不到这种锻炼。”陈光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纵观其他云计算企业,也各有优势。姜奇平指出,浪潮在硬件方面有较为突出的实力,在服务器解决方案方面有独到之处,可以为云计算优化硬件服务,东软集团则拥有较为丰富的行业经验,具有很强的开发力量和成本优势,在云计算的理念方面也较为先进。 “中国的云计算企业依托国内较大的市场,为走出去积累了相应的能力和条件。”姜奇平说。 “本土化”的挑战 相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从目前市场竞争格局来看,俄罗斯、拉美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是中国云计算企业应该关注的重点。 在姜奇平看来,目前新兴市场的竞争刚刚开始,中国和美国的云计算企业都有机会,但中国企业更具成本优势,且拓展市场的积极性也更高。 不过,在云计算走出去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挑战。比较典型的就是“本土化”的问题。 “很多企业在国内的发展顺风顺水,但在国外的发展则一再受阻,究其原因,其实是如何适应当地市场的问题。”姜奇平说。 在姜奇平看来,如何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道路,对于这些云计算企业是很大的挑战。但一旦掌握了这样的规律,云计算走出去的速度将大大加快。 此外,受棱镜门事件的影响,各国对信息资源的保护都加强了重视。这也是中国云计算走出去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云计算是一个能够集中数据和信息资源的产业,因此各国都将其列入严密控制范围之内。例如,我国就对国外云计算企业建设数据中心、开展云服务等有所要求。中国企业在国外发展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陈光说。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