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互联网金融一路高歌猛进,然而作为“基础设施”的征信却成掣肘,因此当1月5日央行[微博]发布通知,要求8家征信企业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时,业界欢呼雀跃。 喧闹过后,对这个行业的深入思考也正式开始。在1月19日互联网金融千人会等机构主办“2015年第二届互联网金融全球峰会”上,大数据征信自然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与外界想象的光明前景不同,业内人士指出,大数据背景下从事征信还将面临诸多挑战。 个人隐私保护待加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的触角已经无所不在,其对于个人画像的精准性也颇为征信行业期待,但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挑战也相伴而来。 中智诚征信公司总裁李萱曾任央行个人征信系统业务负责人,他表示,对于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公司而言,首先获取数据要合规合法,尤其是目前中国还没有个人隐私保护法,在某种法律真空下,这些数据到底能不能用,怎么用才合规合法,这是大家都面临的挑战。 这使得一些即使掌握有大量数据的公司,也只能谨慎行事。蚂蚁金服集团“芝麻信用”高级专家杨光表示,尽管阿里旗下公司积累有丰富的数据,在淘宝上收货地址、电话、购物记录等,但芝麻信用作为一家独立运营的公司,并不能想当然地使用这些数据,除非获得了用户的授权,这是监管机构明确划定的红线。 一位从事个人征信业务公司的负责人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很多用户对征信其实处于极度饥渴状态,对个人隐私还缺乏足够的敏感,因此还需要法律予以特别关注。 不过他也表示,基于大数据建立的征信模型,必须要用足够多的数据来“喂”,才能使模型不断优化,提升精准度,征信公司可以在多大范围内收集和使用用户的数据,还需要法律进一步明确。 数据交换规则待明 北京华道征信常务副总童邗川表示,从事个人征信业务最重要的是要有数据,对于数据交换,美国有着完善的法律法规,但目前中国还未形成数据交换市场,也没有数据交换的相关法律法规,一提到数据交换外界就同信息买卖联系起来,这也将限制行业的发展。 “目前在中国是由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规则,还是等行业自发形成交易的规则还未有定论,没有规则就很难谈做到真正的征信。”童邗川表示,为了获取数据,目前华道公司多用资本层面的整合来推动数据的整合。 而各行业数据格式的标准不一也影响到了征信数据的整合。考拉征信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徐彦之表示,征信的数据覆盖到各行各业,各个维度,但是各行业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这将影响到大数据的整合速度和进程。为此徐彦之倡导,行业应明确数据标准,共同建设行业的共生环境。 政府监管数据已逐步开放 北京拓尔思(23.700, 1.05, 4.64%)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林春雨表示,中国目前不大可能形成像美国那样的FICO评分(美国个人消费信用评估公司开发的FICO评分系统,具有全球公认的权威性),其原因在于目前中国还未形成开放的数据市场,信用数据基础差,尤其是政府的数据还没有向市场开放。 林春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一个经历:某市市长在谈到政府数据公开时,曾反问:“现在哪条法律规定政府的数据要公开,我不做不违法,也不会犯什么错误,而公开一旦出现问题,责任都是政府的。” 鉴于此,林春雨表示,关于数据开放还有待于通过立法,让政府公开数据成为法定的义务,让获得个人征信牌照的公司可以方便地获得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数据。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信用协会会长吴晶妹认为,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政府机构的相关数据其实已经在不断公开。 “目前包括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的监管数据已经对社会公开,尤其是黑名单信息,都可以通过相关机构进行查询,只是目前还没有以整合的形式对外提供,限于一些原因,目前各自公开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吴晶妹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吴晶妹也坦言,政府机构数据公开也需要有步骤的、稳步推进,有的数据也需要得到拥有者的授权。鉴于中国国情迥异于美国,吴晶妹认为未来中国肯定不仅仅是一个FICO,而是会有多个FI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