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一生情系高原

2014-6-12 08:4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55| 评论: 0|来自: 中国科学报

摘要: 为什么不和在美国的父母亲人团聚,而偏偏死死守着青藏高原?在数十年险象环生的高原科研生涯中,14处骨折,两眼白内障,鼓膜被击穿,为什么还深深恋着青藏高原?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一生情系高原

吴天一(左)在为牧民治病 陆琦摄


为什么不和在美国的父母亲人团聚,而偏偏死死守着青藏高原?在数十年险象环生的高原科研生涯中,14处骨折,两眼白内障,鼓膜被击穿,为什么还深深恋着青藏高原?

“我就是这片土地和人民的儿子。”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斩钉截铁地回答。

防治高原病的军旅医者

上世纪50年代末,大批有志青年从东部一路西进,擎起建设西部的大旗。然而很快,许多初到青海的建设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心慌、胸闷、头疼欲裂。

当时,关于高原环境对人体影响、高原特发性疾病的研究很少。“身为医生,却只能看着病人一步步远去无能为力,我感受到切肤之痛。”吴天一认识到,防治高原疾病刻不容缓。

从此,除了每日的临床工作,积累资料、探索高原病因便成了这位军旅医者全部的生活内容。

流行病学研究有其特殊性,要对自然人群的普查率达到95%以上,才能掌握准确的疾病分布和患病因素。

骑着马,赶着驮着仪器的牦牛,深入雪山草地,一个帐篷一个帐篷地进行高原疾病普查,饿了吃点牧民的青稞糌粑或自带的干粮,有时晚上同牧民一起住在气温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牛毛帐篷里,直到深夜还在整理所搜集的宝贵资料。这是吴天一研究高海拔环境下特发型疾病时的常见镜头。

几十年中,吴天一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4省区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过上万名牧民群众,整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每个地段精确的海拔高度都因此清楚地刻在他心里。牧民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好医生)”。

青藏铁路建设大军的守护者

2001年,青藏铁路破土动工,其中高寒缺氧对建设大军的严峻威胁是对高原医学的巨大挑战。

“我似乎觉得自己更有用武之地了。”吴天一被任命为铁道部青藏铁路一期建设的高原医学顾问和二期建设的高原生理研究组组长。

针对青藏铁路建设中大群体、高海拔、长期施工的特点,吴天一提出了急性高原病抢救“高压舱、高压袋、高流量吸氧”及“低转、低转,再低转”的三高三低急救措施,建立了一系列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

他还亲自进行宣传教育及举办学习班,写了科普手册送到每一个施工者手中以做到早期诊断。大到铁路沿线供养站、高压氧舱的建设,小到工人起夜,吴天一都想到了。

在青藏铁路五年建设期间,吴天一进行了不下几百次的电话紧急处理。原青藏铁路中铁二十局工地医院院长丁守全说,风火山隧道海拔4905米,没有吴天一,我们就不可能解决施工人员缺氧难题,打通这一世界第一高隧就不可能如此顺利。

吴天一倾其一生的高原病学研究,为青藏铁路的建设者指出了一条零死亡的健康之途,创造了14万筑路大军在长达5年建设中无一例因急性高山病死亡的奇迹。

年龄最大的救灾专家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强烈地震,在4000米的高海拔地区,高原反应严重威胁着来自全国的救援队员的健康。

当时已74岁高龄的吴天一立即请战,要求前往抗震救灾一线。因他的年龄和身份,青海省卫生厅未敢答应。

“我当时就去找主管副省长,只说了两句话:玉树发生高原地震,我是从事高原医学的。我必须去,而且现在就走!”于是,吴天一任组长,率领14人组成的高原病防治专家组赶赴灾区救援。

4月16日早晨,他们到达玉树,成为最早到达玉树灾区的高原病防治医疗队。

吴天一到达灾区后,不顾年事已高,驱车前往了17个抗震救灾工作点,先后走进灾情最重、海拔最高的上拉秀、禅古、扎西科等乡村。

吴天一马不停蹄地从一个救援点奔赴下一个救援点,爬上废墟,走进挖掘点,进入简陋帐篷,为参与救灾的部队、消防官兵、医疗队员讲解高原疾病预防知识,现场参与和指导急性高原肺水肿的抢救治疗,他还发挥精通藏语的优势,对灾区群众进行心理疏导,为在震后第3天便将3000多名重伤员全部运出灾区立下了汗马功劳。

“半个世纪,这里的土地,我几乎走遍,这里的人民,和我血肉相连,我已和他们融为一体。”吴天一说,“青藏高原,是我科研生命的根。我也和时间‘竞走’,在有生之年和高原病战斗到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