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埠专访ANSYS日本技术本部总经理王晓博士

2014-9-11 15:36| 发布者: chenl| 查看: 7972| 评论: 1|来自: 研发埠

摘要: 王晓博士1993年3月名古屋大学航空系博士毕业,在日本国立大学机械系担任助教,副教授。1999年4月加入ANSYS公司。王晓博士一直从事流体仿真的教学、研究及技术服务,在Fluent软件开发及应用上有很深的造诣,是业内著名的CFD专家。现担任ANSYS日本公司技术本部总经理,ANSYS 亚洲专家组组长。

——浅析国内CAE技术发展现状

第十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于2014年8月7-8日在贵阳隆重召开,研发埠作为主要支持媒体全程参与、记录并报道了大会的整个过程。会议期间,研发埠编辑采访了ANSYS日本技术本部总经理王晓博士,ANSYS中国技术经理丁海强和ANSYS公司大中华区行销经理董兆丽女士也一同接受了采访。双方就CAE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云计算的现状与未来以及CAE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王晓博士和丁海强

左:王晓博士    右:丁海强先生


嘉宾简介:

王晓:1993年3月名古屋大学航空系博士毕业,在日本国立大学机械系担任助教,副教授。1999年4月加入ANSYS公司。王晓博士一直从事流体仿真的教学、研究及技术服务,在Fluent软件开发及应用上有很深的造诣,是业内著名的CFD专家。现担任ANSYS日本公司技术本部总经理,ANSYS 亚洲专家组组长。

丁海强:1998年加入Ansoft公司,2005年出任Ansoft公司技术经理,现任ANSYS中国技术经理。长期从事高频高速设计产品的技术支持,在微波电路、天线、高速电路仿真方面具有丰富的工程应用经验。

董兆丽:ANSYS公司大中华区行销经理。


研发埠编辑:

王晓博士长期工作在日本,熟知日本的企业发展状态、研发情况,请您谈谈日本CAE的发展及应用情况,其中哪些经验是我们国内CAE人才和研发企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王晓:

在国内ANSYS的产品尤其是FLUENT的知名度还是较高的,客户接受度很高,应用非常广。我们走访了国内所有的汽车行业,了解他们的问题,近几年国内的企业对CAE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虽然比不上日本企业用的那么深,但是整体形势很好。在日本不光是汽车行业使用ANSYS的产品,化工、材料等行业都有应用,他们在使用FLUENT的研发设计过程中,用的非常深,在每一个设计节点,都会给出CAE仿真评估的结果,没有结果是无法通过审批的,我对这个印象非常深。

据我的了解,中国在CAE的应用上可能比日本就差了10-15年。主要体现在整个研发流程的设计上,在日本基本每个行业都是将CAE技术应用到整个系统的设计,把整个大系统细分到各个工艺、制造、装配、仿真等等,CAE技术在里面的作用非常清楚,用的非常到位,既不迷信,也不放弃。但是在中国,就是参差不齐的,有的企业完全不用,有的企业完全迷信它。

对于我们国内的CAE技术应用来说,不缺用户,缺的是从上到下流程上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现在很多企业已经不单单把CAE当作一种工具,他们已经在长期经营上把CAE技术的应用放到了企业发展战略上来考虑。比如我之前遇到的一家企业欧姆龙,有51个事业部,产品线非常多,他们希望到2020年开发时间缩短20%,要求每个部门都有一个研发团队,于是就考虑成立一个全球的CAE的中心。所以我在这里强调,CAE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在很多公司扮演着公司战略实施的一个支撑点。

但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是产业上下游创新观念的养成,CAE技术应用尽可能在研发设计最早期使用。目前党中央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创新,但是这样的理念在中间层面脱节了,国内一些官员或者企业盲目的实行拿来主义,平地造出一个产业,模式和框架照搬过来,至于开发创新一点不重视。但是在日本情况就很不一样,全球唯一一个拿诺贝尔奖的普通员工田中耕一,来自在日本的一家化工企业,与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一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踏踏实实做了20年,在2002年拿到了诺贝尔化学奖。不管CAE技术也好,其他领域也好,在中国缺的就是这种耐得住寂寞的钻研精神。

丁海强:

我觉得国内的研发流程是有问题的,往往是传统方法出现问题后做不下去了,才去做CAE分析。而国外是从产品的规划阶段、决策阶段就开始用CAE技术,这点跟国外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国内像国防、航空航天等实验成本较高的行业对CAE技术的使用较为彻底,靠软件模拟可以节省多次实验的成本。目前大部分国内企业都会选择像ANSYS这样成熟的产品,而不是国内自主研发的CAE软件,其实是因为国产软件很多地方做的还不到位,国产软件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价格方面,其他方面都还远落后与国外成熟的产品。


研发埠编辑:

近几年,国内关于云计算的概念非常火爆,您是否看好CFD云计算?未来CFD云计算的发展前景以及难点在哪里?

王晓:

首先我谈下一云计算火的印象,在中国云计算绝对比在日本火,但是中国的云计算实用性远远不如日本。中国有许多云计算中心,主要是政府行为建立的。我之前有去看过一个中心的计算机存储,只有5个T左右的存储空间,基本不可能做云计算,云计算依靠的是大数据,需要非常大的存储空间。我在日本基本看不到这样的中心,日本的企业对云计算的使用非常谨慎。ANSYS公司在日本年收益超过一亿美元,在如此大的客户群中用云计算的屈指可数,不到十家。原因是在日本人力成本较高,日本企业更愿意投资硬件资源,在日本一个工程师一年的成本可以买100个CPU。只有当硬件达到一个峰值后,才把考虑把超负荷的部分挪到外面的云计算中心。

丁海强:

还有另外一点,可能中国的用户对于提高计算速度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可能原来要算一天的东西能减少两个小时,就很满足了,但是并不一定选择为此类提高而花费太多,首先是要能够解决问题。

王晓:

这个实际上还是在开发流程的定位不同,如果企业的开发流程是time-to-market,需要尽快的让产品上市的话,一定要有时间结点,此时就必须追求计算的速度。


研发埠编辑:

现在中国的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高校的研究室,如果要配置硬件、购买软件和培养工程师这三方面的成本加起来非常高。但如果有机构可以提供云计算服务,有问题直接放到云上面,解决硬件和软件的问题,同时能够获得技术专家在线指导,那么这种云服务方式会不会成为未来的趋势发展?

王晓:

你说的这种情况是按照时间收费。但是在日本云计算实际上才刚刚开始,我之前提到的模式是用户自己买软件,我们帮他们安装到公共云。你说的这种模式在日本企业中应该使用的人不太多,基本都是中小企业。中国的潜在市场需求可能更大。

丁海强:

对于国内中小企业来讲,应用CAE最大的短板还不在这,而在于CAE应用人才。因为要用CAE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用什么软件,用什么结果来指导设计,要提出问题,而这些都得靠CAE人才,可很多的中小企业都还没到这个程度,CAE人才匮乏。

王晓:

在日本的超算中心一般不愿意购买软件,像之前富士通和IBM找ANSYS谈过合作,用户使用云计算服务,软件的钱给ANSYS,硬件的钱给他们,这样可以规避风险,也从另一方面看出云计算在日本应用还不普遍。但是在中国,上海超算中心在12年前就已经购买了ANSYS的软件,同时提供硬件和软件。


研发埠编辑:

ANSYS公司作为CAE产品及技术提供的引领者,将来是否会考虑将已有的产品放到云端,提供云计算服务?

王晓:

公司有这个打算,而且已经开始着手实施了。但是ANSYS公司作为软件供应商对于云计算还是比较谨慎的,因为这会导致公司利润里的下降,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或个人用户,可以降低他们的使用成本,总体来讲是发展必然的趋势,ANSYS也会积极响应这个趋势。


研发埠编辑:

王晓博士作为资深的CFD专家,请您给刚从事CFD仿真或者想要成为CFD工程师的新人提供一些成长的宝贵建议?

王晓:

我最早是在日本的大学讲课的,我的优势是讲流体、传热、传质等理论课程,16年前加入ansys后担任技术总监的职务,发现日本公司的员工理论水平偏低,应用水平较高。当时我组织给正式客户和潜在客户开展一系列的理论讲座,效果非常好,每次开课都有一百多人参加培训。后来逐渐形成一种制度,一直到现在我们都会定期的举办类似的培训课程。

董兆丽:

在培养CAE人才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和各大高校的合作,其中一个是中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ANSYS公司今年赞助了39家高校,一共有一两千人的规模,相当于每年为企业储备了相当的人才。此外ANSYS还跟高校的老师合作,为学生免费提供软件,鼓励老师在学校开设这方面的课程。

ANSYS作为原厂商希望有些平台可以去借力来做这些事情,比如汽车学会组织的大学生方程式大赛、电子学会组织的电子大赛。大学生方程式大赛一般是为期一年的项目,一般半年就结束了,其中有3-4个月的时间使用软件,比赛结束后这些学生的实战经验都已经比较丰富。我们平时请王博士培训,基本不讲应用,只讲高级理论,这样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或者工程师使用ANSYS产品。

丁海强:

CAE用户在前几年是为了仿真而仿真,发展到现在,仿真和设计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了解其中的原理,学生通过仿真理解这些东西是非常有帮助的。仿真工具除了可以优化设计、节省时间、节约成本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其中的原理,这是传统实验所做不到的。


研发埠编辑:

研发埠正在筹划“专家工作室”栏目,主要是想汇集国内外的一些专家自发组成小的工作室,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工程研发的问题,研发埠平台提供除外技术之外的所有服务。您作为CAE的资深专家,希望研发埠平台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研发埠作为行业内刚起步的研发创新服务平台,如何更好的为研发创新领域的用户、以及更好的为像ANSYS这样的软件厂商提供服务,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晓:

虽然我对这种模式不熟悉,但是从我在日本多年的项目经验来看,比较重要的是让目标用户知道研发埠可以提供这样的平台,既要找到潜在客户,又要找到能够提供服务的专家,建立沟通的渠道非常重要,要做到信息对称。在日本的中小企业希望通过有类似的平台把新的技术和最佳实践移植到他们那里去,企业本身可能没经验,如果有现成的专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就非常简单了。但是有些企业的项目可能涉及到保密,不太方便放到网上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机制等手段来解决。


研发埠编辑:

现在传统行业都在提O2O的这个概念,我们想做的就是把以前通过线下完成的东西搬到线上,这样可以共享资源,解决信息对称的问题,信息流的问题,将信息和技术成果最大化的发挥作用。

王晓:

我作为ANSYS的一员,除了希望ANSYS在中国有发展,从更高一个层次来讲,更希望CAE能为中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做更多的贡献。

我理解研发埠应该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上,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用户。我在日本参加了大概十几个学会,其中有一个叫CAE交流会的给我印象比较深。因为他们在CAE的普及和用户培养上下了很大的力气,他们举办了很多讲座,一方面普及了CAE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同时这也是他们盈利模式的一种,他们会邀请大学的老师或者厂商的工程师来做讲座,有些是收费的,有些是免费的。任何一个平台的成功都是靠前期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积累大批的用户基础后,再发展其他的增值服务。

董兆丽:

ANSYS公司和国内的媒体、论坛一直保持着比较好的关系,我们希望能从研发埠得到更好的支持,一方面是新闻的发布和其他信息的共享,另一方面是活动和研讨会的宣传和推广。


研发埠编辑:

非常感谢三位接受今天的采访。希望ANSYS公司能继续引领CAE行业的发展,也希望中国的工程研发设计领域,尤其是CAE技术的应用,在各位的大力支持下,提高应用广度和深度,助力实现 “中国智造”。


关于ANSYS:

ANSYS公司(www.ansys.com)致力于工程仿真软件和技术的研发,其主要产品ANSYS在全球众多行业中被工程师和设计师广泛采用。ANSYS公司重点开发开放、灵活的,对设计直接进行仿真的解决方案,提供从概念设计到最终测试产品研发全过程的统一平台,同时追求快速、高效和和成本意识的产品开发。公司和其全球网络的渠道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销售、培训和技术支持一体化服务。


关于研发埠:

研发埠(www.yanfabu.com),是一个专业的工程研发创新分享平台,以“开放”和“创新”为理念,为理工类研发创新人员搭建一个分享交流的互动平台,为科研和设计工作者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信息资源交互服务。


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Luke_yuan
引用 2015-2-28 09:28
非常有意义

查看全部评论(1)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