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在自主创新中求发展
2014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于2014年10月22-24日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举行。与会期间,长安汽车展示了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并一举囊获了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奖5项大奖,其中“电动汽车整车控制方法一等奖” 是本届年会上唯一一个技术发明奖,充分展示了长安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研发埠作为本次会议的主要合作媒体,现场采访了长安汽车副总裁刘波先生,双方就自主品牌成长、CAE仿真在汽车研发中的作用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长安汽车副总裁刘波先生与研发埠主编陈琳女士
嘉宾简介: 刘波:长安汽车副总裁,生于1966年,硕士研究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原江陵机器制造厂71车间副主任,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发动机研究所副所长、技术中心副主任,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兼项目总监办公室主任、项目管理部部长。2014年,刘波接替朱华荣兼任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公司董事长、董事职务,同时负责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推进以及科技管理创新、新能源技术规划等工作。
长安汽车副总裁刘波先生
研发埠:
据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之前,中国自主品牌遭遇了12连降的窘境。但长安汽车却逆势而上:今年1-9月,长安汽车销售190.2万辆,同比增长24.2%;自主乘用车销售56.9万辆,同比增长45.8%。请问长安汽车是如何在大环境整体下滑的情况下实现自身的逆增长?
刘波:
我认为长安汽车之所以能够在其它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连降的背景下实现增长,主要依靠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技术和产品性能的不断提升。一直以来,长安汽车坚定不移推进自主创新,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强大且持续领先的研发能力。我们坚持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科技创新中,现已形成了中国、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等各有侧重、24小时不间断的全球研发体系,拥有研发技术人员6000余人,高级专家200余人,外籍人才300余人,先后有12人入选国家“**计划”,居国内汽车行业之首。
其次,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开发产品。自始至终,长安的产品研发都是将用户的诉求放在第一位,最近几年长安推出了一系列深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包括:睿骋、逸动、CS系列等。CS75车型从5月份上市到现在,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再次,对标合资,寻找产品差距。与上百年的合资企业相比,长安开始做汽车不过30年左右,真正开始实现技术自主研发也不过10多年的时间。长安必须坚持这个对标的原则,找到自己的差距,并不断的弥补甚至赶超,通过对标实现产品品质提升。
最后,把握新媒体,强调用户体验式营销,让消费者更了解长安品牌。在品牌推广上,今年长安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让消费者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品牌。实际上,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最大的差距是品牌价值,长安要全方位的通过各种媒体来宣传自主品牌,提升品牌内在的价值。
综上,长安通过对经营理念的坚持,已经成为国内第一的自主品牌,相信未来长安会不断带给大家惊喜。
研发埠:
一直以来,自主品牌在产品核心技术开发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困难,很难突破。那么对于长安来说,从技术角度上来看,产品如何实现其优异的性价比呢?
刘波:
在产品方面,自主产品需不断弥补短板,提升亮点。汽车技术有很多,但是一个企业想把每一个技术都做好是不可能的,必须考虑成本问题。对于长安,我们要清楚的了解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我们的客户他们最关注什么,了解清楚之后我们就把这几点做到极致,突出亮点。另外,我们自主品牌里面有些短板,是要迅速弥补的。一个品牌中有好的方面有差的方面是很正常的,但这之间的差距过大,就会整体拉低整个品牌的档次,所以说长安要弥补短板,提升亮点。想要做到这点就要明白两个方面的道理: 第一,以顾客为驱动开发产品; 第二, 强化验证体系建设,让消费者从数据中看到自主品牌的提升。长安走到今天最大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用户反馈的问题上,这实际上说明我们的验证体系是有问题的。长安在过去的几年中发布了自己的验证体系和产品体系,这也体现了我们在精益生产上所下了的功夫。
研发埠:
就目前来看,在合资品牌和外资品牌市场的联合打压下,自主品牌成长确实非常慢,而长安作为自主品牌算是佼佼者了。那么您对自主品牌未来的成长包括现在的格局怎么看待?信心如何?
刘波:
从长安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经历了两代产品的开发。第一个阶段用户接受了我们的产品,比如悦翔,奔奔;第二个阶段就是逸动,包括CS35、CS75在内的CS系列,作为第二代产品已经做到了自主产品的领先地位。那么未来长安的第三代产品,我们的目标是要基本达到合资品牌的产品水准。再过20年左右,达到“完全相当”的水平。
这个目标对长安来说充满了挑战,不是简单的拍着胸脯下定决心就可以的,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做很多工作,其中最核心的还是建体系、建团队、建流程。一个企业做一款好产品不难,聚集全公司的资源来做一款好产品也不难,但难的是做一批好的产品,这个就要靠体系、团队和流程。长安这几年一直狠抓体系和团队建设,同时不断吸收一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可以说我们已经充分做好了迎接这些挑战的准备,我个人也是非常有信心的。
虽然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但自主品牌也有它的优势:它比合资品牌更清楚用户需要什么,至少清楚中国市场需要什么。而合资品牌大多针对全球用户研发,很少专为中国市场去做个性化的定制,所以它的产品或多或少需要一些改进,而改进效果也是有待评价的。所以我们自主品牌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知道中国市场的需求是什么,客户的需求是什么,然后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出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
总之,对于自主品牌,尤其是长安我是有信心的,关键是要有方法,把握节奏。要以客户为主导,以市场为中心。
研发埠:
在CAE仿真方面,长安已经有了一定规模,那么CAE仿真技术在长安整个研发流程中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或哪些环节上?
刘波:
长安的CAE仿真是一个很大的部门,里面分了很多领域。从流程来看,在整个产品设计开发早期,我们的工程师已经使用CAE技术进行优化设计了。CAE技术一步一步的随着产品设计开发的细化跟进。从领域来看,长安把CAE跟产品的性能很好的结合起来,比如在安全问题、NVH问题上,CAE技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长安对CAE重视,因为它可以大幅度提升研发效率,大大降低成本。以碰撞安全为例,随着我们CAE精度的不断提高,可能原来新的产品要反复试验70-80次,而现在试验的次数可以减少一半。按照一次碰撞试验几十万的费用,可以节约上百万的研发成本。所以说CAE仿真大幅度降低研发费用,缩短开发周期一点也不为过。
研发埠:
未来长安在新能源汽车这个领域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刘波:
长安从很早就开始涉足混合动力,现在这方面的技术在全国也是第一的。鉴于目前国家对混合动力还没有相关的补贴政策,这样就给生产混合动力的厂商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方面是强劲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产品成本。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安只能尽最大能力降低成本,满足用户需要。对长安来说,除了混合动力汽车,电动化问题也是我们发展的重点。长安的纯电动汽车产品从2009年来已经陆续推向市场,预计最迟2014年底会我们的插电动汽车产品也会推出。
新能源汽车在改变动力系统的同时,集成了车载信息技术和主动安全等先进科技,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驾驶体验,这一点使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日益壮大,但我认为2020年之前,汽车市场仍然以传统燃油汽车为主,新能源汽车为辅。对比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这两种路线,2020年之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会优于纯电动汽车,2020年后则反之。
研发埠:
电供技术是中国传统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一个短板,请问长安是如何保证新能源汽车的电供技术的?
刘波:
对长安而言,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开始了混合动力的开发工作,并且积累了很多技术。实际上,纯电动汽车的技术开发难度要低于混合动力,最困难的是插电混合的技术,其中的控制系统是最难的地方。目前长安结合之前积累的经验,再加上海外研发中心的研究人员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软硬件方面,因为插电混合技术涉及对能量的管理、传统系统的管理、发动机的管理和制动电器的管理等等,技术难度非常大,要做到精准度高,降低油耗的同时保持足够的动力性和可靠性,这是未来长安的研发人员共同努力的目标。
编者按:
在当前全球汽车工业面临能源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下,国家对汽车燃料消耗和排放法规不断加严。在油耗方面,实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实现2015年和2020年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每百公里6.9升和5.0升的目标。排放方面,2018年将全面实施轻型汽车国五排放标准,一下阶段排放标准正在制定之中。新能源汽车方面,国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力度,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持续实施。各主机厂将采取何种技术路线,以满足不断加严的油耗和排放法规?我们拭目以待。长安汽车作为国内自主品牌中的领先企业,相信会在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中,继续奋勇前进,引领中国汽车产业的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关于长安汽车:
长安汽车源自1862年,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先驱,隶属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1984年进入汽车领域,为中国汽车行业第一阵营、第一自主品牌、第一研发实力企业,现有资产1033亿元,员工8万余人。长安汽车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关爱永恒”的核心价值,以“美誉天下,创造价值”为品牌理念,致力于用科技创新引领汽车文明,努力为客户提供令人惊喜和感动的产品和服务。截至目前,已成功推出睿骋、致尚XT、CS75、CS35、逸动、CX30、CX20、悦翔、奔奔、欧诺、欧力威、尊行、睿行、长安之星等一系列经典自主品牌车型,广受市场追捧和消费者的喜爱。2013年品牌价值达到382.02亿元,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品牌前10位。 关于研发埠:
研发埠(www.yanfabu.com),是一个专业的工程研发创新分享平台,以“开放”和“创新”为理念,为理工类研发创新人员搭建一个分享交流的互动平台,为科研和设计工作者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信息资源交互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