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日本及美国三位科学家获奖,而之前由著名数据提供商汤森路透预测的美籍华人杨培东遗憾与之擦肩而过。即便如此,这位在中国大陆出生、有大陆教育背景的年轻科学家依然当仁不让地成为目前世界纳米研究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奖项公布的当天晚上,杨培东在家乡的师长、亲人齐聚他的母校木渎中学,共同观看“诺奖”颁奖视频。杨培东的姐姐杨静漪在奖项揭晓后告诉记者:“我们有些遗憾,但更多的是高兴。希望家乡人今后继续支持培东。”
2005年5月31日,杨培东重返母校木渎高级中学 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是全球最大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作为全球唯一采用定量数据预测年度诺贝尔奖得主的机构,它根据研究人员所发表论文在过去二十年间被引用的次数来进行分析、预测,曾多次成功预测了当年诺贝尔奖得主,因此汤森路透的名单往往也被视为诺贝尔奖预测名单。在不久前该集团公布的2014年度“诺贝尔奖级别”的“引文桂冠奖”获奖名单中,现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的杨培东令人瞩目地名列其中。 今年43岁的杨培东1971年8月出生在相城区元和镇,1988年从木渎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大应用化学系,1993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求学,1997年获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今,他先后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2年,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公布新增院士名单,杨培东榜上有名,获得了美国科学及工程界的最高荣誉。杨培东对纳米光子学的贡献,包括研制出第一个纳米导线激光器,使其成为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热门人选。虽然最终并未获奖,但入选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名单也就意味着步入该领域世界顶级科学家的“圈子”,根据历年获奖情况分析,即使今年杨培东与“诺奖”擦肩而过,但未来3年内他会有极高的几率正式获得诺贝尔奖。 为了方便师长、家人共同为杨培东加油,木渎中学昨日专门辟出一间配备了网络和投影仪的会议室,让大家及时收看颁奖信息。面对最终的获奖结果,大家都显得很淡然,其实当天早上杨培东已经和在苏州的家人通过了电话,面对外界的热议,他却表现得十分冷静。杨培东表示:“顺其自然就可以了。”杨静漪觉得弟弟杨培东还很年轻,没能问鼎“诺奖”很正常,过几年获奖的几率会更高一点。她说,据统计,历年诺贝尔奖得主的平均年龄为55岁,“培东与他们相比太小了,还要继续努力。但我们依然很高兴,因为他已经入了诺奖热门人选的圈子,希望家乡人能一如既往地支持培东。” 获得成功的最大因素:同学家人都说是“勤奋”
诺贝尔奖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科学奖项。杨培东为何能跻身这座金字塔尖?是不是他的天赋起了很大的作用?姐姐杨静漪快人快语,“主要是对学习有兴趣,勤奋刻苦,再加上好的学习方法。”
杨培东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则当过幼儿园教师。父亲在孩子们的读书上花了不少心思,曾订阅当时比较热门的《少年报》、《少年文艺》等培养孩子们兴趣,所以杨培东初中时语文很好,曾获得过华东六省一市作文大奖。
“当时的奖励是10本书!”杨静漪回忆称,弟弟当年文理科都十分优秀,初中时就频频在各种数学、物理、化学等奥赛上斩获大奖。在木渎中学的档案室,记者看到,杨培东高中三年的物理、化学、数学几乎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
而说到弟弟学习的“诀窍”,杨静漪说,当时杨培东所在的木渎中学“尖子班”,竞争十分激烈,弟弟每堂课的笔记都十分认真,老师的每一句话都不会漏掉。课堂上认真后,课后反倒轻松了不少,姐弟三人分担家务,也会一起出去玩。
勤奋是杨培东最大的特质。记者采访了木渎中学八八届高三(1)班10位毕业生,当问到这位当年同班同学获得成功的最大因素时,10个人全部首选“勤奋”,其次才是天分等等。“印象最深的是,这家伙当时有一本读物《古诗一日一首》,每天宿舍熄灯后,他都要打着手电背古诗,真的是一天一首,从来不落。”一位同学回忆道。
旅美10多年后,功成名就的杨培东依然勤奋,每天都要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在他的时间表里,工作时间从早上进学校开始,一直要持续到第二天凌晨1时左右。但其中要剔除傍晚17时到21时的4个小时,这段时间是属于女儿的,“陪女儿散步是他现在最大的业余爱好。”杨静漪说。
醉心科研不忘母校,试解“钱学森之问”。
醉心于探索美丽小世界的杨培东,即使身在大洋彼岸,也一直对母校和家乡的培养心存感恩。
2011年6月,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联手中国科技大学在木渎中学挂出了两块令教育界为之一振的牌子:培东实验基地、培东实验班。以此两校校友杨培东名字命名的“培东班”,寓意“培养东方之子”。通过这一新型合作模式,中科大与木渎中学共同探索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有机衔接,通过实施课程创新、学分考核制、跳级制等改革,“培东班”尝试破解“钱学森之问”。
在培东班的揭牌仪式上,杨培东表示,希望自己能对母校的发展尽一份小小的力量,希望木渎中学培养出更多的精英人才。木渎高级中学校长办副主任李宝林告诉记者,培东实验班成立后,因为满世界跑,杨培东回来的机会并不多,但是他经常通过电话、网络与母校老师交流,关于学校的一些课程和进展,学校更是随时向杨培东报告。
今年4月,在培东班创办三周年之际,杨培东专程回到母校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向校友们讲述成才的几个重要因素。“除了环境、老师等外在因素,学生本身的好奇心、信心、恒心是关键,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这样才能迸发出重要的原创性思维。”杨培东认为,国内学生的知识基础很扎实,但缺乏原创性思维,他建议学生学习时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多提问,多思考。杨培东还为培东实验班写下“做学问就是要有好奇心、信心、恒心”的寄语。
苏州美国两头跑,他为家乡“打工”。
纳米技术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热门前沿领域。作为业内顶尖高手,杨培东是许多世界级科研机构的追逐对象。而这颗国际纳米界的明星即使升得再高,心中还是装着家乡。
2008年,应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之邀,杨培东出任客座教授,回家乡“打工”,同时负责组建并领导一个国际合作实验室。在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同事们的眼中,杨培东清瘦,衣着俭朴,在独墅湖高教区的小道上碰见他,你会以为这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本科生。“他工作比较忙,大多数时间是通过网络遥控指导这里的研究,但是每次来到苏州都是一头扎进实验室。”杨培东在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的助手们对这位“BOSS”恭敬有加,因为这些“玩”纳米的博士和博士后最清楚,眼前这个貌不惊人的家伙在这个领域里鼓捣出了些什么。
“巧的是,苏州近年确立了国内纳米技术领域的核心地位,科技水平和产业环境领先全国,在这里正好可以发挥我的专业特长。”接受客座教授的职位时,杨培东曾表示,以后在苏州的工作忙起来后,回来得肯定还会更频繁。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