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波一起看《中国制造2025》

2015-4-9 12:37| 发布者: 安丰贞| 查看: 1349| 评论: 0|来自: 智造网

摘要: 2015年3月2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介绍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国制造2025》有关情况,并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 ...


        2015年3月2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介绍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国制造2025》有关情况,并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吹风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苏波介绍,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了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近期将正式印发。

  苏波强调,制造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很高的领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契、强国之基。工信部制定《中国制造2015》战略规划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需。最近这几年,对新一轮产业革命议论很多,各国都相继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推进。中国政府在推进制造业的发展方面,也需要一个应对的蓝图。

  二是金融危机后各国在制造业的发展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比如说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兴发展国家的产业调整步伐也在加快。中国作为第一制造大国,也需要有应对的措施,来提升自身产业的竞争力。

  三是经过六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在许多非常重要的领域已经具有了全球的竞争力。

  苏波介绍,2014年,由工信部牵头,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中国工程院等20多个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50多名院士、100多位专家来编制《中国制造2025》规划,加快了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顶层设计,提出了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的战略。这“三个十年”最终目标是在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要实现中国成为制造强国,就是第一个十年我们要进入世界强国之列;第二个十年到2035年,进入世界强国的中位;第三个十年,进入世界强国的领先地位。

  《中国制造2025》重点对第一个十年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具体的部署,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描绘了未来两个十年、一直到建国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我们要建成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这是第一次从国家的战略层面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对顺应新常态,对当前的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人才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实现《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目标,落实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来推进。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务实地推动制造业强国的建设,这里面包括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要制定“1+X”的实施方案和规划体系。

  苏波表示,《中国制造2025》不是一个一般性的行业发展规划,它是着眼于整个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所制定的一个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它不仅仅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稳定发展,还要实现在应对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当中,实现高端化的跨越发展。所以,从这样一个总体的方向出发,我们不把它作为一个常规性的行业规划,比如说“十三五”、“十四五”这样一个规划来看待,而是起了《中国制造2025》,类似于德国工业4.0这样技术性的名称,其不同点就体现在它的战略性、长期性,以及对新技术革命的应对措施。

  苏波表示,跟传统的规划相比,《中国制造2025》的创新性有几个方面:

  第一个非常突出的就是,通篇贯穿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内容,不论是在指导思想、还是在我们的任务,还是在发展的重点领域,以及一些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的蓝皮书,我们都突出了中国的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途径当中,要充分体现新技术革命的影响,要与世界同步。虽然中国的制造业在某些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甚至在一些重要领域达到了引领世界发展的水平,比如说高速轨道交通装备、通信装备;在一些领域还有优势,比如说电力装备、工程机械,但是从总体上讲,我们仍然处于工业2.0、3.0阶段,与德国、美国这些国家相比,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通过这个规划,中国制造业不是一般性的按步就班成长,而是要实现从工业2.0、3.0到4.0个跨越式的发展,这是这个规划跟传统的规划的性质、内容以及它所包含的任务的不同点。

  第二,更加突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因为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已经很大,220多种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位,有些已经达到全球生产能力的50%、60%以上。产能的扩张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创新、创新再创新,缩短在高端领域与国际的差距。

  第三,在整个规划的内容和实施上采取了一个重点突破的战略,因为中国制造业的体量已经很大,缩短和国外的差距,建设强国,着力点在哪儿?前两天《新闻联播》中已公布了十大领域,都是高端领域的发展,比如说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这十大领域当中也有传统产业,比如说电力设备,目前无论是百万千瓦的核电、百万千瓦的超超临界的火电、百万千瓦的大水电,还是特高压输变电,我们的竞争力都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我们在高端的核心部件和技术研发方面,还要继续攻关和提高。

  第四,就是实施了五大工程。我们要从五个方面来解决核心的问题:一是要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市场化以后,原有的许多国家级的研究院所都企业化了,带来一些基础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创新工作削弱了。那么面对未来的十大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工程,我们需要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类似于美国要建设的45个国家级的创新中心。这些中心就是在现有的研究院所、大学和企业的基础上,以产业联盟的形式来承担制造业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然后形成市场化的组建,阶段性地形成成果。二是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也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主攻方向,通过智能制造带动各个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三是工业强基工程。中国制造业落后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比较落后。四是绿色发展工程。我们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就是环境和资源。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以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中心任务。因为工业占我们国家能源消耗的73%,在节能减排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所以要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五是高端装备创新的一些工程。这里面有一些工程我们已经在做,比如说“核高基”、互联网、数控机床、大飞机等专项,我们还要推进一些新的专项来启动,来提高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水平。

  此外,工信部还实施了一个高端领域技术路线图的绿皮书。25日上午,克强总理表示很赞赏这个绿皮书。这个绿皮书不是政府给企业或者市场去画一个指令性的框框,而是我们通过一百多位专家研究了以后,对中国的装备在未来要实现由大变强、实现高端引领,在哪些技术上要有突破,给市场提出了一个方向。这些技术的方向,是实现我们强国建设必须要达到的基础的技术目标,克强总理要求工信部进行动态管理,两年一修订,不断深化。这样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下来,目标就能实现。

  苏波在谈到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时说,网上反映很多,相同点就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基于物联网的数据革命与能源、医疗、制造、交通、农业、媒体等相结合,会产生新的产品、新的业态、新的模式和新的技术,会产生巨大的产业影响力。比如说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一变革的趋势和核心就是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在这一点上,《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

  苏波认为,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差异在于:第一,德国制造业具有强大的技术基础,所以它直接实施工业4.0,在两化融合、在信息化推动“互联网+”各方面具有优势,而且产业技术比较好。中国是在工业2.0、3.0和4.0同时推动的情况下,要实现我们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要实现在高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任务就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更加艰巨,但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最重要的目标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苏波并表示,《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不是完全等同于德国工业4.0,德国工业4.0就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中国制造2025》从始至终贯穿着应对新科技革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思想理念和措施。它不是专门为应对新一轮革命制定的一个规划,它还要顾及到规模庞大的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顾及到我们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们在未来的《中国制造2025》“1+X”的规划体系里,将专门制定一个跟德国4.0相类似的落实我们《中国制造2025》总体理念和原则的这样一个规划,比如说智能制造的规划,或者两化融合的规划,这个规划就是跟德国工业4.0完全一样的。还有推进方式上,我们要从2.0、3.0向4.0推进,任务更加艰巨,但是最终会形成双方在4.0上的会合。

       苏波透露,最近马凯副总理到德国访问的时候,与德方达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向,即中德两国政府在加强工业4.0领域合作已经形成了六点共识:一是建立合作的机制,在中德两国政府间要建立工业4.0的对话机制,落实中德合作行动纲领。二是联合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三是工业4.0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标准的制定,会合作制定一些新的标准。四是加强工业设计领域的合作。五是加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合作。六是大力开展人才交流方面的培训和合作。

       背景介绍:《中国制造2025》简要情况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要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2015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未来十年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和未来三十年实现制造强国梦的奠基性文件。

       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促进制造业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引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和加速更迭。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统筹谋划,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建成全球门类最为齐全的完整工业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我国已具备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2013年,工程院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开展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课题。在此基础上,2014年工信部牵头,组织50多名院士、100多位专家,会同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工程院等单位,历时一年,编制了《中国制造2025》。2015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切入点,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

       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始终围绕由大变强的发展目标进行规划布局,提出制造强国建设以十年为一个阶段的“三步走”战略。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建国一百年时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的行动纲领。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既突出重点领域、重大工程,体现政府引导,又注重全行业的质量、效益、绿色发展能力提升,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强战略性谋划和前瞻部署,又注重夯实基础能力。

       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在战略方针和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战略支撑与保障中,注意点和面、重点和一般、制造业本身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的结合与分工,以体现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制造业梯次发展的布局。

       坚持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领域,着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提升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9大任务、10大重点领域和5项重大工程:

       针对制造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统筹考虑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等9项主要任务,在制造业各行业、各领域、各环节全面推进。

       突出先进制造和高端装备,遴选出对建设制造强国至关重要的10大重点领域作为发展重点,分别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推出重点领域技术方向绿皮书目录指引,动态调整,滚动推进,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发展。

       通过政府资金引导、整合资源,推动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5项重大工程,解决长期制约重点领域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一批标志性产品和技术,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坚持市场主导、改革创新,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从体制机制改革、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金融财税政策制定、人才培养、中小微企业服务、对外开放、组织实施机制等方面入手,提出构建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战略支撑和保障体系,完善有利于制造业企业发展的环境,实施持续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工作机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