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柳大纲先生诞辰110周年。他献身科学研究事业六十余载,始终把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一生常耻为身谋”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柳大纲先生离开我们已经23年了。他是德高望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化学家,也是中国盐湖化学的开创者、中国钾盐科技的奠基人和卓越的组织领导人。 柳大纲先生毕生重视科学研究和工农业发展的联系,为我国化学的发展和应用、为我国盐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科学界硕果累累、功绩卓著。他多次说,科研必须服从国家建设的需要。也因此,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从国家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和我国缺少可溶性钾矿资源的情况出发,把国家即将开发的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盐湖作为研究对象,组织中国盐湖科学调查队进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开展了我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盐湖资源科学调查,并倡导和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开创了我国盐湖科学和技术的新领域,为我国盐湖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柳大纲先生积极倡导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一贯重视方向之间、学科之间的结合与协作。早在1959年,他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说:“从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资源,展望这一地区化学工业的远景,是令人兴奋的。首先是食盐氯化钠,除食用外,是制取金属钠、烧碱、纯碱、氯气、漂白粉等重化工产品的原料。钾盐如光卤石氯化钾是农业肥料与制取其他钾的盐类的原料。硼是许多工业及新技术材料所必需的,锂是原子能工业所必需的。镁是轻金属及其合金的重要组成等。这些盐类在国民经济、国防及人民生活中具有重大的意义。盆地尚有丰富的多金属矿和石油、天然气的蕴藏。有了石油和天然气,再加以从食盐而来的氯气,人们可以制造出多品种的人造材料如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等。盆地内多种原料产地彼此距离又不是很远,将来南水北调其他的水源问题得到解决。实是一个理想的化工联合生产的巨大基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不少科研部门纷纷撤离了柴达木盆地,而柳大纲先生坚持留守阵地,并制订出基础研究方向、发展盐湖化学的规划。 柳大纲先生集研究、应用、开发、综合利用及盐湖产业化等形成的众多方面完整的思想充满了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为以后几十年的盐湖科研和生产实践所证实。时至今日,人们还在沿着柳大纲先生的思路向更新更高的发展方向努力。 柳大纲先生注重研究队伍的建设,对年轻人尤为关心和帮助,甘当人梯,是很多年轻科学家的良师益友。他对年轻的科研骨干精心指导,对新分配来的大学生他都亲自谈话,并介绍说:“盐湖资源丰富得很,宝藏特别多,风光也很美,你们到柴达木去看一看,我相信你们一定会爱上它的。”热情鼓励年轻人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业绩卓著的中、青年杰出科学家,但他自己却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学者风度。由于他学识渊博、学风严谨、学术民主、坦诚厚道,一批年轻人都乐意在他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凡是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人都为他甘当人梯的精神所感动。 柳大纲先生耄耋之年,仍以惊人的毅力不断向新的高度和广度开拓进取,为我国科学技术、为他所从事的科研事业不懈地努力奋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关心着祖国的科学事业,惦念着“西北盐湖要发展”和“要关心、培养年轻人”。他献身科学研究事业六十余载,始终把国家需要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一生常耻为身谋”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作为我国盐湖化学的奠基人、青海盐湖所的创始人,柳大纲先生倡导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盐湖精神也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岁月如梭,青海盐湖所已经走过近五十个春秋,在一代又一代盐湖科学家的努力下,有了今天的蓬勃发展,迄今为止依然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盐湖研究的科研机构,定位于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立足世界盐湖科学和技术前沿,以解决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与持续利用的重大科技问题为主攻方向,引领我国盐湖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 |